且說姬昌被迫吃下伯邑考之肉,心痛不已,那使命官回朝覆命,紂王在顯德殿,與費仲、尤渾弈棋。
使命官奏曰:“臣奉旨將肉餅送至裏,姬昌謝恩言曰:姬昌罪當萬死,蒙聖恩赦以再生,喜出望外。今皇上受鞍馬之勞,犯臣安逸而受鹿餅之賜,聖恩浩蕩,感激無地。跪於地上,揭開膳蓋,連食三餅,叩頭謝恩。又對臣曰:犯臣姬昌不能麵見天顏。又拜八拜,乞使命轉達天庭,令臣回旨。”
紂王聽使臣之言,對姬昌輕視數分,又與費仲曰:“姬昌素有重名,善演先天之數,吉凶有準,禍福無差。今觀自己子肉,食而不知,人言可盡信哉?聯念姬昌七載羈囚,欲赦回國,二卿意下如何?”
費仲雖是奸臣,卻不是傻瓜,心道那姬昌盛名之下,應無虛士,其中定有原由,便與紂王奏曰:“姬昌先天之術數無差錯,其定知子肉,恐欲不食,又遭屠戮,隻得勉強忍食,以為忍食脫身之計,不得已而為之也。陛下不可不慎,恐誤中奸計耳。”
紂王卻是不聽費仲之言,搖搖頭曰:“昌知子肉,決不肯食,又言昌乃大賢,豈有大賢忍唉子肉哉?”
費仲又奏曰:“姬昌外有忠誠,內懷奸詐,人皆為彼所瞞過,不如今禁裏,似虎投陷井,鳥入雕籠,雖不殺戮,也磨其銳氣。況今東南二路已叛,尚未降服,今縱姬昌回西歧,是又添一患矣,乞陛下念之”。
費仲如此勸告紂王,到不是他有多忠心,實是懼怕姬昌有詐。若是紂王容其歸故,那姬昌定然要為其子伯邑考報仇,起兵反朝。
紂王聽了覺得有理,與其曰:“卿言是也。”
此還是西伯侯災難未滿,故有讒佞之阻。有詩為證:“裏城中災未滿,費尤在惻獻讒言;若無西地宜生計,焉得文王返故園?”
不說紂王不赦姬昌,且說邑考從人,已知紂王將公子醒為肉醬,星夜逃離朝歌,進西歧來見二公子姬。姬一日升殿,端門官來報:,“有跟隨公子往朝歌家將候旨。”
姬發聽報,傳令:“宣來人到殿前。”
來人見到姬發後,大聲哭拜在地,姬發隻覺定有事故,心中一慌忙問其故?來人啟曰:“公子往朝歌進貢,不曾往裏見老爺,先見紂王,卻不知何事,那紂王竟將公子剁為肉醬。”
姬發聽言,一下子隻見眼冒金花,暈頭轉向。左右見之,急忙上前扶持,姬發清醒後,大哭於殿廷,幾乎氣絕。
隻見兩邊文武之中,有大將軍南宮大叫曰:“公子乃西歧之幼主,今進貢與紂王,反遭瞌屍之慘,我等主公遭囚裏。雖是昏亂,吾等遠有君臣之禮,不肯有負先王。今公子無辜而受屠戮,痛心切骨,若臣之義已絕,綱常之分俱乖。今東南兩路苦戰多年,吾等奉國法以守臣節。今已如此,何不統兩班文武,將傾國之兵,先取五關,殺上朝歌,戮昏主,再立明君?正所謂:定禍亂而反太平,亦不失為臣之節。”
隻見兩邊武將,聽南宮之言,時有四賢八俊辛甲、辛免、太顛、閣天、祁公、尹公,西伯侯有三十六教習,子姓姬叔度等,齊大叫:“南將軍之言有理!”
眾文武切齒咬牙,豎眉睜目,七間殿上一片喧嚷之聲,連姬發亦無定主。隻見散宜生厲聲言曰:,“公子休亂!臣有事奉啟。”
姬發見散宜生出列,急問道:“上大夫今有何言?”
散宜生曰:“公子命刀斧手,先將南宮拿出端門,斬了級,然俊再議大事。”
這散宜生當日與伯邑考同前往朝歌,與費仲尤渾二人許了不少錢財,之後便又回來西歧。他乃是西技上大夫,如朝之國相,不可離開太久。如今聽到伯邑考身死,卻沒有被仇恨暈了頭腦。
姬發與眾將不由一驚,不解其意,再問曰:“先生為何先斬南將軍?此是何說?使諸將不服。”
散宜生對諸將解釋道:“此等亂臣賊子,陷主君於不義,理當先斬,再議國事。諸公隻知披堅執銳,一勇無謀,不知老主公克守臣節,不有二意,如今雖身在裏囚,然定無怨言。公等造次胡為,兵未到五關,先陷主公於不義而死,此誠何心?故必斬南宮而後再議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