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字幕裏打出了:“1946年,抗戰結束不到一年,中國再度陷入全麵內戰,雙方主力軍在兩河流域進行大規模的決戰,而在寒冷的東北,在日據時期都沒剿滅的土匪,繼續肆虐著東北……”
大銀幕裏,沉重的音樂響起著,白皚皚如詩畫般的雪景緩緩推移,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片慘景。
一片濃煙籠罩下,破敗的村莊在大火灼燒後宛如廢墟,火勢有的地方掩掩將熄,有幾處熊熊正旺,全村一片火海,草垛,房屋都在燃燒,豬圈裏的死豬燒得一截一塊,冒著油泡發出吱吱的響聲,令影院裏的人都似乎聞到了那刺鼻的苦澀腥臭味。
嘩嘩啦啦!房子一座座的坍塌著,伸出一股股帶著星星的火舌,夾在濃煙裏,一旋一旋升到搞空,燒傷沒死的狗淒厲的慘叫著……
這時候畫麵裏出現了楊子榮,一開始出現的不是臉,而是手,微微顫抖的手。
一雙長期的戰爭生活使人的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中,造成了外部反射,遺留下病狀的手……
楊子榮用抖動不止的手緊緊地抓起了胸口的槍帶。在這一鏡頭中,露出了那張臉,在楊子榮的臉部特寫中,觀眾們看到的是一張飽經滄桑的臉。
在這張臉上,既不是《中國合夥人》中那張內向憨厚的青春臉龐,也不是《親愛的》中那倔強執著的臉龐。
隻有一張疲勞不堪,負重不輕的臉。鏡頭隨著這張臉開始逐步拉伸,越來越多的臉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畫麵裏的是軍帽、臉、軍帽、臉、軍帽……
一個個都像是剛從噩夢中驚醒又要接著去做下一個噩夢似的,配上昏暗的環境,一種窒息的感覺在觀眾們的腦中油然而生。
看著眼前的景象,一團圬物從一位戰士的口中噴出,坐在他邊上的那位戰士卻把口水咽進了喉嚨——就這樣延伸下來,全都是破衣爛衫,眼神疲憊不堪的十幾張臉。
觀眾席裏頓時有不少人都微微張大了嘴巴,因為這些人與大家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八路軍戰士相差甚遠,甚至連民兵都不如……
坐在第7排的,《中國電影報》那名五十多歲的記者,甚至氣憤地道:
“八路軍戰士怎麼能在戰場吐呢?這拍得什麼鬼!”
韓三品與王中軍卻都沒作聲,眼神中反而流露出欣賞的神色。
因為他們也曾經想拍《林海雪原》,所以都查過相關的資料。
事實上,當時八路軍的正規軍都集結在前線展開全麵內戰,在東北的剿匪中,根本就沒有正規軍,隻是依靠當地的民兵,那些所謂部隊番號都是解放後追加的。
實際上,當時民兵在裝備上與人員上遠不如土匪的,盤踞東北的幾名大土匪,由於在這片地區經營幾代人,就連裝備精良日軍占領東北期間,都沒有打下來,最後隻得封了他們為偽滿洲國東北第二縱隊的名義,以安撫為主。
日軍撤出之後,八路軍清剿行動實際都是暗中進行,根本沒有力量進行正規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