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凡抱負遠大,這是想提高自己挑戰更高深的題材了,這次不是衝著票房去的,而是要提高自己了。”
“恩,我也覺得,小凡哥現在在內地已經無敵了,想挑戰香港市場,想來點高端的,一般內地商業片人家香港觀眾不稀罕啊。”
“不過再怎麼說,香港電影也是全世界曾經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業,內地電影除了張一謀,陳凱哥從來沒有打入進去過,這次恐怕難了。”
“題材太危險了,還是日本小說,唉,這次真是太冒險了。”
各大網絡媒體,也被顧小凡這次的突然轉型搞得措手不及,大家驚訝之餘,還是對此表達了很深的疑慮。
在fm楚天音樂台的《電影大事件》節目中,主持人孫偉是顧小凡的忠實粉絲,也就此事評論這次決定拍攝《入殮師》過於冒進:
“像是我們這一代70,80年後的國人,都是看著香港電影,聽著香港歌曲長大的,國人們都對於香港文化有一種崇敬感。
香港電影擁有王佳衛,徐可,吳雨森,杜琪峰等一大批頂級導演。
在演員方麵,周閏發,陳龍,周星馳,張國榮,梁朝委這一代風華絕代的巨星是百年難遇。
而在文壇,金庸,梁羽生,倪匡聲震全球的一代大師,歌壇林夕,黃沾堪稱詞人大家,就連歌手四大天王,張國榮,譚詠麟都是曾經風靡亞洲,
可以說,在通俗認可的文化上,香港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在亞洲是首屈一指的。
內地文化產業在專業獎項上或許能壓倒香港,但是在普通人心裏,與香港卻是還差了一些。
現在顧小凡作為內地電影的最強者,想要首先要征服香港也並不奇怪。
可事情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要知道,香港觀眾對於內地是有一種優越感的,無論內地多大牌的明星在香港都不算什麼,就是在內地票房上無敵手的顧小凡自己就從來沒在香港獲得過好成績。
無論是《中國合夥人》還是《親愛的》,《智取威虎山》,都在香港反響一般。
顧小凡與張一謀並不相同的是,張一謀通過《英雄》已經證明了自己是個‘國際級’的導演,無論是在美國,在香港,在日本,韓國,大家都看喜歡看《英雄》,可以說是通過古裝片,打通了語言與偏見的隔閡。
而顧小凡則更像是馮曉剛,雖然其影視作品在內地極為受歡迎,但是隻要出了內地,他電影中那些文化,笑料,甚至表達的精神都欠缺了一些。
從這方麵來說,顧小凡是一名非常嚴重的偏科生,而他進軍香港,正是看到了自己這方麵的弱點,十一毅然選擇一個日本小說作為劇本,想以人類的樸實價值來證明自己。
這或許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是以顧小凡22歲的年齡,想要駕馭這樣一個具有深度的題材……我覺得似乎有些自視過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