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世界性的媒體,如n,abc,《紐約時報》,《時代》,《新聞周刊》,《浮華世界》,《首映》,《娛樂周刊》等。
也有地方性的媒體,有專業評論刊物如《美國電影攝影師》,《影評》,也有生活上軟性走向的雜誌。
有針對年輕的媒體,如mtv,《滾石》等,還有老年人或成人品味的gq,此外,還包括時髦前衛的媒體,網絡與雜誌等。
而華納重點讓《時代周刊》,以及n全程盯,每發生一個時間,《與巴什共舞》如各影評人獎,金球獎,奧斯卡入圍,英國的bafta,美國導演工會最佳外語片,都再來一波訪問,每一波都是三部曲:前期報道,事件發生時,之後輸贏的心情。
每次頒獎典禮從入場起,媒體訪問區就是一條長龍,上百個媒體得一家家地講著入場……
我們預計,等到奧斯卡最終投票日的那天,《紐約時報》資料庫裏有關《與巴什共舞》的報道文章就有四千多篇……
約瑟夫說著,傑森也在旁邊補充道:“其他的最佳外語片,入圍的影片索尼發行《牆壁之間》,福克斯發行的《巴德爾和邁因霍夫》,派拉蒙的《複仇》,也大概都會3000篇文章在主流媒體上發表。”
顧小凡聽著不禁頭皮有些發麻,望了陳可兒一眼,見她並沒有什麼提示,於是道:“奧斯卡評選,不是各個電影工會的成員嗎?這些針對平民的宣傳有什麼值得做的?”
約瑟夫還沒有說話,卻聽到了陳可兒幽幽的聲音:
“這是輿論聲勢,在入圍名單宣布之後,在影片質量相近時,那些評委們每天耳濡目染,聽到了那些輿論,會給他們的潛意識裏造成一個印象,那就是很多人都說某部影片好,造成了一個從眾效應,那麼大部分的中立評委,就會很有可能投給那部輿論聲浪比較大的那部。”
而在全美最重要的五個設有“最佳外語片”影評人協會裏,《與巴什共舞》拿下了三個:全美影評人獎,洛杉磯影評人獎,波士頓影評人獎……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大輿論影響下,我們得獎的幾率非常的低……”
原來是這個道理……顧小凡心中暗想,他倒是不知道這當中的門道,不由意味深長地望向了約瑟夫一眼:“你是說,你們要做這20天的營銷,還需要更多的資金嗎?我們也上《時代周刊》,和n?”
顧小凡心說,這個奸商,說白了就是要錢,這次恐怕不止是300萬美金了吧?
約瑟夫卻搖了搖頭,沉聲道:“這次不是錢的問題,六大已經放了風聲,我們已經除非能出高十倍以上的價格,否則沒有人會幫我們,何況《時代周刊》和n是華納的旗下的企業,他們更不可能給我們宣傳。”
顧小凡沒說話,隻是望著約瑟夫,心想你繞來繞去,今天難道是叫我們來認輸的?肯定是有辦法了。
他轉頭望著陳可兒,用眼神詢問她,那意思是:“可兒姐妹?這事情你事先不知道?”
陳可兒卻並沒有回應他的目光,像是沒看到他是的。
“顧導演。”約瑟夫這時候才道出來意:“哈森先生,要我給你引薦一個人,他可以幫我們解除現在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