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拿來使用在‘滴滴打車’中叫車,倒是也很有趣,隻要在路邊看到人搖一搖手機,大家就好奇這個人在做什麼,然後討論一下,就會知道這是在用“滴滴打車”,這就是很好的廣告效應。
“你上星期就想出了?就設計得這麼完善?”特裏瞪圓眼睛,語調激動地道,倒是旁邊原本那些從蘋果,穀歌跳槽過來的設計師們都聽著不以為然,根本不覺得這個“搖一搖”,有什麼特別的,甚至覺得多此一舉。
隻有特裏這個真正設計大牛,才真正看出來這個看似簡單動作背後的含義。
這個小動作,已經達到了科技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自然”!
e為什麼能成為劃時代的產品,很多都以為是他技術層麵的東西,其實e對比其他科技產品真正的進步是“用戶體驗”的進步——滑動觸摸操控。
一個3歲小孩用e都很容易上手,像是e的開鎖,小孩甚至不用學,因為觸摸人的天性,同時通過箭頭圖標,提示向右滑動的文字條,來暗示手指觸摸向右滑動來解釋,這就和人的天性達到了一致,這個體驗就可以稱為“自然”。
而“滴滴打車”的這個“搖一搖”則是開發了人類另外一項天性——“抓握”。
“抓握”是人在遠古時代沒有工具時,必須劇本的本能,手機提供了激發人類這項遠古本能條件。
而顧小凡設計的這個“搖一搖”的體驗包括:動作——搖動,視覺——屏幕裂開並向上相應動作,聽覺——有吸引力的聲音(男性是來福槍,女性是鈴鐺)來響應動作。
整個界麵都沒有菜單和按鈕,幾乎沒有比它更簡單的交互體驗了……
而這些所有東西分開看很簡單,但是特裏隻是稍微拿著手機試著搖了一下,想象那個效果之後就震驚的發現,這是一個擁有驚人的精密複雜邏輯,並可使任何人容易上手的app!
這種簡單與複雜的我那沒平衡,絕對是業內所有體驗設計師追求的最高境界……
特裏仔細思考之下,甚至認為顧小凡這個點子,不下於喬布斯的滑動創意。
“顧……老實說,我現在開始有點覺得這是個好計劃了。”特裏開始有些動搖了,麵露猶豫,最終咬牙道:
“但是我強烈不建議我們現在就開始讓這個‘滴滴打車’上架,你知道我們還需要測試,就算你設計的再精妙,但是畢竟還是會有很多你沒有想到細節,而這些細節漏洞很可能都是致命的,我們應該公測起碼三個月時間……”
特裏的這話,令在場包括萊昂在內的推特設計師們,都很意外,這次他們原本就是說好了,要權顧小凡放棄這個荒唐計劃的,怎麼這家夥中途叛變了!?
“不用了,既然技術上沒問題了,那直接上線,今天晚上就上線,安卓與ios一起上線。”顧小凡一意孤行地擺了擺手,還公測3個月?那黃花菜都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