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黑羽華納的電影開場動畫結束之後,便是一段細胞分裂的畫麵,然後就是一組快速剪輯高度播放的畫麵……
香港街頭快速移動的公路上汽車,紅綠燈閃爍計時,廚師利落的菜刀節奏……
amc中心影院的掌聲都驟然消停了下來,影迷觀眾們一臉安靜地望著大屏幕,各路饑渴已久的影評人們也馬上變得專注,心裏沒有其他想法,之是要好好欣賞這部電影。
與來捧場的中國電影人們,則是滿臉的緊張……這第一個畫麵剪輯,他們就感覺的出來,顧小凡拍攝手法與他們想象中完全不同。
這種高速剪輯,不是內地電影或者香港電影的手法,中國電影人都喜歡用平穩的畫麵,這種跳躍性過強的節奏,令人覺得很是不安……
這樣淩亂而迅捷剪輯手法,很不利描述故事……
突然!“啪”的一個響指,一切快速變換的節奏都停了下來,畫麵上出現了一張清秀而極有性格的女性臉龐。
“露西~這沒什麼,送個東西而已。”說話的男人背對著鏡頭,鏡頭特寫一直對著那張邊隨意咬吸管,邊輕聲哼著小調的劉施詩。
徐克,吳雨森,張一謀,馮曉剛,薑聞這些導演,都為在心裏微微一驚……快速剪輯後接上長時間特寫鏡頭,這是典型的“巨星鏡頭法”……
難道顧小凡是打算把劉施詩這個年輕女演員,當作安吉麗娜朱莉這樣的好萊塢巨星來使用嗎?
所謂的“巨星鏡頭法”,是好萊塢目前主流電影中的三種鏡頭運用法之一。
在以往90年代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各個大導演最喜歡運用的是一種“平穩鏡頭法”的拍攝手法。
這種“平穩鏡頭法”是一種上帝視角,不偏不倚的敘事手法,對於每個角色,每個人物,每個事件都采用了一種均衡關注的態度。
每個角色的戲份或許事件時,鏡頭都是對準這個角色與事件,不偏不倚的描述。
這種手法慣用與宏大的敘述,與那種以描述人物命運為主的電影,比如《肖申克救贖》,《教父》,《阿甘正傳》都是如此,可謂是最平穩,也需要功力的刻畫手法,非頂級大導演無法呈現出其細膩。
好萊塢的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內地導演張一謀與陳凱哥,都是這樣的傳統風格。
而在進入2000年之後,好萊塢風向開始轉變,觀眾越發希望看到驚心動魄的大場麵,所以擅長“事件鏡頭法”的導演們開始大放異彩。
所謂的“事件鏡頭法”,相對“平穩鏡頭法”的不同是,整個拍攝重點在描述事件,人物隻是起一個串聯事件的作用,人物隻有講台詞,與需要表情表達內心情緒的時候才有特寫。
大量的鏡頭給予了“爆破”“撞車”“打鬥”之類的重大事件,甚至你可以看到一部緊湊的電影中,所有的慢動作都不是給人物表情的,而是給予驚險刺激的場麵的,車翻幾個圈要用幾秒慢鏡頭特寫,爆炸場麵慢鏡頭特寫,拳頭打鬥的場麵慢鏡頭特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