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父母的噩夢(2 / 2)

盡管我這幾年一直在努力,把迪士尼頻道用pin碼鎖起來,自他斷奶起就讓他接觸凱特·布什的原聲大碟《原原本本》和八十年代的經典唱片,卻依然阻擋不了魔音的腳步。

我在家裏製定了一係列的‘準入標準’,為他搭築了銅牆鐵壁,隔絕外界流行文化的侵蝕。可這些‘標準’就像颶風下的雨傘,《let-it-go》一來,所有的抵抗就宣告潰散!

這周歌每天都要播上至少十次,唱上無數次。很多時候,你隻會聽到那個高音的‘go!’。

當然,我也試著阻撓過。但這是奧斯卡級別的洗腦神曲,是小孩子的聽覺毒品。沒錯,就像毒品一樣。孩子們根本停不下來~!

我調查過,八歲以下幼童的父母中,有98%表示自己快被這首歌逼瘋了。我覺得《冰雪奇緣》的導演顧小凡,因為為自己親自譜出這首的詞曲,製造出對中年人而言最大的“噪音”道歉。

或許這真的不能怪他,但他就是個招人恨的家夥!

《letitgo》集合了頂尖配樂樂隊,打造出一首讓人們愛到發狂的單曲,你恨不得每分鍾都播放。遇到這樣的單曲,我們恨不得要吞下它,記住每句歌詞、剖析它、分解它,最後殘忍地拋棄它。它們通常是最熱門的流行歌曲,牽動著所有人的情緒。蕾哈娜的《u》(傘)就是最好的例子。

2007年暑假這首‘雨後濕噠噠’的單曲被一遍遍循環,到了今天,要不是想洗洗耳垢你絕對不會再聽。

當一首歌完美地囊括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它便能取得獨立於電影和音樂人之外的成功。像葛洛莉婭·蓋娜的《i-will-survive》,就是“鬱悶症侯群”的“指定主題曲”。

但問題是,任何一個時刻都有鬱悶的人存在,於是卡拉ok裏不停回蕩著這周歌。他們一邊唱一邊喊:‘肖恩,這首歌應該你來唱,你個混蛋!’

還有雪警合唱團的抒情搖滾大作《chasingcars》。這首歌恰如其分地指出,我們每個人都隻想要一個擁抱和歇息的機會。這首歌後來留給電台節目製作人兩個術語——開始的‘高速旋轉’和最後的‘銷聲匿跡’(在一段時間裏,人們希望能不斷聽到這首歌,直到再也不去聽。)

《letitgo》能對孩子有這樣的吸引力,原因實在令人費解!

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現時所有的歌曲都在‘播放致死’的軌跡上發展?

這是一首歌唱青少年多愁善感的歌,為何卻會受到小孩子們的歡迎!?

這或許表明孩子們的確早熟了,開始情緒化的年紀也提前了。在我的記憶裏,學齡前兒童這麼熱烈地傳唱他們的‘主題曲’還是頭一回。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堂美好的流行樂入門課。在這裏,你可以在周一愛上一首歌,周二花上一整天時間單曲循環,周三就把它置於腦後。

孩子們,歡迎來到音樂的世界,你既是音樂事業的創造者,也會是它的破壞者!

最後,顧小凡先生,我嚴正呼籲你進行公開道歉!否則年輕的父母們,會為了今天遭受的痛苦,發誓不在去看你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