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是標準的揮鞭轉,如果她用一些規避難度的方式,比如說減少動作速率,降低手臂與腿的幅度,那麼就算舞技不佳,也能完成29圈……隻是~動作一定不會如同電影中那麼標準……”
主持人繼續追問道:“所以,您的意思是《黑天鵝》電影結尾中那個揮鞭轉,是非常標準的動作嗎?”
“是的,在我看來是非常漂亮完美的揮鞭轉。”塔瑪拉·羅霍笑道:“我可以確定地說,跳這段舞的演員是名非常優秀的芭蕾舞演員。”
劉施詩看到這裏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揮鞭轉的動作標準是什麼?
真正的揮鞭轉的要求,在揮鞭轉時候,腳尖不能移動一個皮帶的距離,對於旋轉的速率,手臂與腿的幅度都是有嚴格要求的。
她在電影中達到了嗎?當然沒有……
電影中的最後那幕鏡頭用了幾個鏡頭推移轉換的手法,巧妙的掩蓋了劉施詩做這組動作的“缺點”,讓觀眾看上去比現實中的表演有美感得多。
如果卸下這些鏡頭語言的修飾,現實中她的“揮舞轉”當然不會有電影中的“標準”“完美”。
而絕大部分觀眾是根本分不清“揮鞭轉”標準不標準的,塔瑪拉·羅霍刻意說電影中舞蹈很“完美”,就是刻意造成一個對比,強調放大細節上的差別。
這也就意味著,就算她劉施詩重新當著眾人的麵在直播節目中做了一次成功的29圈揮鞭轉,塔瑪拉·羅霍這樣的芭蕾舞專家也可以用“根本不標準”來指出與電影中不是同一個人演出。
而黑羽工作室麵對這樣的情況,能怎麼辦?
他們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擺事實,講道理,說明電影與現實兩者之間具體的差別,證明這一切都是拍攝手法差別……
可那些先入為主,認為他們是“騙子”的民眾們,有多少願意接受這個解釋呢?
而實際上,對方更希望他們這麼做,因為如果你這麼做了,不就等於對所有奧斯卡學院的評委宣稱:“其實不是劉施詩演得好,而是導演與攝影拍得好?”
這不等於扇了劉施詩的奧斯卡支持者們一記響亮的耳光嗎?
此時,不光光是劉施詩與何鐵軍,就連顧小凡感覺到一股涼氣從尾椎骨竄起,全身都開始發麻。
從他第一次進朱莉亞音樂學院,到遇到塔瑪拉·羅霍,這一些都是對方安排的,全部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陷阱。
對方的眼睛一直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一點點的示弱,一點點的引誘,放線,就等著他自己邁步跳下去了。
韋恩斯坦根本隻是一個幌子,真正幕後操縱這一切的是老默多克,從一開始,他就計劃好了這一切,塔瑪拉·羅霍的示好,衝頭到尾都隻是在迷惑他而已,為了讓他掉以輕心,以為自己與以前一樣,在輿論上占據了上風……
直到此刻,老默多克才突然下手,封死他所有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