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下) 尊嚴(2 / 3)

武安國不太懂禮節,朱棣和他交往經常忘掉王爺的身份,所以兩人相處還比較愉快。讓朱棣更佩服的是武安國給鄉勇買保險這件事,武安國告訴朱棣,中原士兵怕死,並不是缺乏勇氣。而是一旦本人出了問題,世代務農為生的家中就少了一個勞動力,沒人照顧家人。所以必須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才能更好的讓他們奮勇直前。尊重他們的生存條件,比用什麼來鼓動他們更有效。

“武兄這個辦法雖好,但幾乎是銀子打造軍隊,人少時可以,如果帶兵多了,哪有去找這多銀子”。朱棣聽了武安國的介紹後,懷疑的問。武安國等的就是這句,把懷柔的物產一一介紹給他,告訴他說:如果光靠田賦和軍屯,肯定不行。農業看天吃飯,受外界影響太多。並且豐年時候,米也會賤。不如工商業,現在大明和高麗、倭國、琉球、蒙古之間,都有行商來往。這些新鮮東西可以讓別的國家的銀子源源不斷流入中原。工商業的稅收比農業要穩定得多,有了錢,自然可以組織裝備精良的軍隊,徐大將軍說如果火銃射速能和弓箭一樣快,三萬明軍就可以掃平漠北,現在火銃射速幾乎是弓箭的二倍,三萬明軍,足以讓蒙古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馬。比起長年戰爭,要省錢得多。

朱棣瞪大了的眼睛燃燒著少年的熱切,掃平漠北,是他從小的誌向。武安國通過這幾天和朱棣的交往早已了解。這個少年據說很小時候就被朱元璋抱在陣前,見慣了殺伐之聲,身上有著一種特別的霸氣。除了講義氣,重感情外,少年朱棣殘暴的一麵也讓武安國深為震驚。王正浩等收複北口城,未留一個俘虜,朱棣不但沒有責怪,競大讚殺得好,親自取了敵人首級去祭祀自己陣亡的部下。武安國昏迷那幾天,朱棣讓鄉勇把四千多俘虜全部綁在城外,隻要武安國不治,就一並給武安國殉葬。好在武安國醒的及時,和郭璞以連日血光太重,殺俘不祥為理由,才勸動了他。四千多俘虜除了挑出五百模樣齊整的去南京獻俘外,其餘朱棣認為留著終究是禍患,不如殺了幹淨。武安國勸了半天,最後許諾,有一計可以讓元人再不敢來騷擾,朱棣方才罷手,且看武安國如何處置。

武安國把戰俘中老弱和輕傷的挑出,命他們抬著缺胳膊少腿的重傷者火速離開中原,沿途不準耽擱,請朱棣派兵押送。剩下的三千來俘虜,武安國命令王浩押了他們去修懷柔通往各地的馬路,他們可以讓傷員捎信給自己的族人,每人可以用駿馬三匹贖回,苦役期限到被贖為止。朱棣大樂,心道:“你武安國不願殺人,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綁票土匪,這樣一來,蒙古人聽自己殘廢的族人講了火器的厲害,心裏肯定懼怕不敢再來惹事。而修路這種累活讓俘虜去幹,省了工錢又賺了良馬,真是除了奸商,沒人想出這種歹毒招數,我就給你這招數加點料吧!”。點頭應允,命禦林軍百戶李堯帶人押送蒙古人取道北口城出塞。那李堯家人俱喪於戰火,對蒙古人恨之入骨,沿途百般虐待,這些傷兵本來傷重,加上天寒地凍,平安回到漠北的不到三成。武安國哪裏知道李堯的身世和朱棣的想法,還以為做了善事,卻不知這善事要是派錯了人,比惡事還狠毒。

閑暇時,朱棣總是纏著武安國問這問那,這個少年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極重,什麼都想了解。在不露威嚴的時候,他和別的少年沒有什麼兩樣。這讓武安國對影響他多少有了些信心。“自幼高高在上,周圍都是些講君臣父子的儒生,對普通人,根本就不放在眼裏。所以也不會在乎普通人的生死,這也許是朱棣殘暴的關鍵”武安國暗地裏想,“盡力改變他吧,無論將來如何,至少他現在,是保護懷柔新生事物的一個強援”。所以武安國回答得也認真,從水車的工作原理到玻璃的製造方法,不厭其煩。言談間暗示他,所有人都處在一個共同的天空下,每個人也許出身不同,但都值得尊重。比如說這些工匠,商人,沒有他們,就沒有生活中種種便利。一些武安國自己也似懂非懂的經濟理論,也說給他聽了。朱棣最感興趣的就是人文地理,對於塞外概況,從武安國、曹振和王飛雨口中打聽的格外詳細。“武兄,朱棣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蓋世英雄,像衛青和霍去病一樣”,一次兩人聊得開心,朱棣低聲告訴武安國,他母親是個普通妃子,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是馬皇後把他放在眼前帶大。因此他想報答馬皇後,所以等當今太子當了皇帝,自己就給他把疆土擴大一倍。這樣既報答了馬後養育之恩,又可以讓自己的母親在九泉下風風光光。“我命中注定當不上皇帝,但我要當王子中最有建樹的”,朱棣憧憬著自己的未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