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三)
刹那花滿枝椏,每逢春來,燦爛還依舊。
江南的春天來得早,才到二月,各色的花兒就熙熙攘攘地擠破東風,傲立於指頭,街頭巷尾的集市也越來越熱鬧,就連報童的叫賣聲聽著也分外悅耳。
“買報了,買報了,沐元帥攻破大理,段氏兄弟束手就擒”。
“看報,看報,蘇策宇大敗蒙古韃子,血濺捕魚兒海”。
“瞧一瞧,看一看啊,新印的北平新報,北平書院發明鐵罐裝肉,三個月不會壞啊”。
“看看科學院的新玩意啊,農牧科推出直線播種機(正史1701,傑思洛.圖爾),萬歲爺親筆賜名啊”。
不用看新聞,聽著報童的叫賣聲就足夠讓京城的百姓挺直腰杆。茶房裏頭,若有一、二個讀書人模樣的掏出銅子買了報紙,呼啦啦就會圍上一大堆不識字的茶客,攛掇著讀書人把上麵的內容給念一念,此時的恭維聲總能讓讀書人臉上透出光來,清清嗓子滿足大家的要求。
這新聞麼,聽著也帶勁兒,自洪武十四年冬天大破達理麻起,雲南來的捷報就一個挨著一個,先是沐英率平南軍乘勝追擊,兵臨雲南城下,梁王估計是被嚇破了膽,也可能是見大勢已去,留書沐英勿殺百姓,自己於忽納岩舉火*,元左丞觀埔寶獻城投降。同時傅有德分兵烏撒,和郭英前後夾擊,大敗實卜,擊潰七萬蒙漢聯軍,生擒實卜以下將佐二百餘員。烏蒙、東川、畢節、芒部諸地望風而降。雲南、烏撒既下,明軍即移師攻大理,段氏土酋每戰必敗,全憑地形苟延殘喘。鶴慶、麗江各洞主、寨主趕來湊熱鬧,中了沐英火攻之計,數萬精壯葬身火海。
那段氏土酋,見沒了援軍,隻好死守著大理下關。沐英不願意兵火毀掉這座千年古城,又見勝券在握,所以也不著急,慢慢和眾人商量破敵之策。大理城倚點蒼山而建,西臨洱河,並有上下二關,勢甚險固,大理段氏見明軍不發炮攻城,以為沐英軍火接濟不上,暗叫老天保佑。誰料沐英在關下修整士卒完畢,照著王飛雨遺圖,暗地裏派了白世光密取上關,方文勇潛登點蒼山,都從間道繞越,攀援而上。段氏隻顧著正麵,未料到白、方二位突然率大軍從背後殺來,倉促迎戰,怎奈沐英又從正麵殺上。此時就是大羅神仙,也要慌了手腳,不到半日功夫,下關亦失,段氏全軍覆沒。大理屏障沒了,不由得段氏不服,封了府庫,兄弟束手就擒。
“咳,這段氏也沒骨氣,咋不學學梁王,雖然同樣是蠻夷,人家多有血性”。聽報紙的人搖頭晃腦地評價道。
“什麼骨氣不骨氣,保命要緊,朝廷對蠻夷仁慈,必讓他安享晚年”。另一個行商打扮的人搭茬。
“對蠻夷仁慈,不是對自己的殘忍麼,我看這樣不成,都是和那王飛雨學的,婦人之仁”!
“不知道最後王將軍的事怎麼著了,這攻下大理,首功還得記到他頭上,好人啊,就是心太軟”。一個操著點四川口音的夥計小聲念叨。
“我不覺得這樣,這個吃裏扒外的家夥居然為了蒙古人脅持主帥,皇上念著他的功勞不滅他的族就不錯了,還等著立功,沒門”。旁邊一個年青人不屑地說。
“話也不能這麼講,屠城畢竟是蠻夷的做法,我們中華上國,不能和蠻夷學”。坐在一邊的老人看不過去,低聲替王飛雨辯解。
這話激起了很多人的反對,讀報的書生放下了報紙,嘲弄的說:“放了蒙古人,等他們有了力量,再來殺我們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我不和你們說,讀了那麼多書,聖人之道多少也懂些吧,小夥子,多積陰德沒什麼壞處,北宋年間天雷劈死了頭牛,肚子上都有白起兩個字”,老人不耐煩的看著年青的書生,憤憤道:“我聽說那邊的蒙古人給王飛雨修了個廟,非常靈驗,人心都是肉長的,老天也懲惡揚善”。
眾人不再言語,雖然子曰不語怪力亂神,但大家對鬼神還是比較克製的,一旦有人被立了廟,通常沒人會對廟中雕像發飆。管他靈與不靈,少惹為好。
王飛雨的廟宇是用爛磚頭碼就的,裏邊僅僅是一個牌位,從十四年冬天就不斷有過往的蒙古人在此點酥油燈,叩謝他活命之恩。日子久了,過往的商人也進來拜拜,圖個旅途平安。漸漸的就有些神跡被傳開,傳頌的人如親眼目睹一般信誓旦旦。慢慢的人們也就忘了這個廟的由來,有了道士在裏邊照管香火,神殿也慢慢變成了紅磚碧瓦。後來永樂年間,白石江大水,潮頭到了曲靖城外王飛雨廟前嘎然而止,闔城百姓因此而保全。後有人相傳見一黑衣白馬將軍攔住潮頭,隨波上下,似故將軍王飛雨雲雲。
這些身後榮辱,王飛雨自己估計也沒有預料到,也許當時他的神智已經不清醒,隻是憑著本能做了自己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洪武十五年春,雲南平,朱元璋下令收陣亡將士骸骨,所有陣亡將士家屬一律按功撫恤。王飛雨也混在將士中間被嘉獎,世人很快就把他淡忘了,他的事跡也淹沒在浩瀚史書間。明初多慷慨悲歌之士,璀璨星空中,他隻是點綴銀河的一粒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