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買賣是什麼樣的買賣?”
“當然是賺錢的買賣了,不賺錢誰做呢?沒想到盛大人如此多疑,我這人說話實在,說什麼就是什麼,基本不會打折扣的。
路要怎麼走,我說了不算,你說了算,那是你的路,我還是那句話,隻要不賣國,一切可談,拿著大大清百姓的利益,在洋鬼子那裏討要好處,天涯海角都是死路,我要殺誰,肯定是殺的了的!”
見盛宣懷依舊猶豫不決,李大成再次說了一下自己的底線,不賣國一切可談,賣國了殺了之後再談。
“明白了!
二爺,明天咱們要談什麼,杏蓀這邊也好回去準備一下。”
話說到這種程度,盛宣懷也認可了李大成的說法,李大成真要信誓旦旦的給他許諾什麼,那樣盛宣懷才會有疑慮,不許諾隻說支持,這才是態度。
“鐵路、公路、工業、礦業太多太多,大清有的買賣,咱們要做好,大清沒有的買賣,咱們要跟洋鬼子學著做,隻要是商業,都在咱們談的範圍之內,讓張孟兩人準備一些換洗的衣衫,可能一兩天的時間,咱們談不完。”
要談的東西太多太多,李大成現在也不知道該談什麼,明日聚首之後,先從大成公在山東做的事兒開始談,製糖製酒是急需解決的事情,近期李大成這邊是需要依仗張弼士的。
“那杏蓀就回去準備了,多謝二爺的指點。”
雖說沒有壓力盡去,但搭上了李二爺這條線,也足夠讓盛宣懷輕鬆一下的,李二爺就是桂貝勒,隻要桂貝勒稍微維護他一下,這段時間,他就不會出事兒的。
“那我也不客套了。”
起身送了送盛宣懷,李大成也沒有去休息,而是讓人找來了大侄子李誠有,大成公近期的進展,李大成隻是粗粗的了解過。
近期除了建倉、建店之外,大成公最關鍵的任務就是推廣甜高粱,下麵推廣的效果如何,李大成還是要了解一下的。
“叔,推廣甜高粱之事,武定府那邊做的最好,其次是沂州府,再次膠州府,臨清州、東昌府也算可以,其他地方就不怎麼好了,隻有幾個州縣能把甜高粱推下去。”
李誠有一邊說,李大成一邊在心中勾勒山東的地圖,甜高粱的推廣跟土地災害的關係很大,武定府是黃河災區,幾乎年年發水、年年幹旱,這幾年,那邊的老百姓也有了對付水旱災害的辦法,那就是種植高粱這樣的耐水旱的作物,甜高粱的推廣在武定府最好,也算是災害促成的。
至於沂州府,李大成從膠州府到濟南府,走的就是那條線,沂州府山地多、薄地多,棉麥穀子之類的種下去長不好,高粱、地瓜一類的作物,本就是沂州府的主要農作物,甜高粱在沂州府推廣順利,也是有憑有據的。
至於膠州府,大成公的總號就設在了膠州府,膠州府附近的許多百姓這段時間都跟著大成公小賺了一筆,這是群眾基礎決定的。
靠政令推廣甜高粱,看來也不是個法子,這事兒隻能做一次,做的多了,難免會出麻煩的。
“嗯!就以這幾處為準吧!種植麵積太少的地方,咱們就不建糖酒作坊了,近期要建,以州縣為基準,先不要輻射到鄉鎮這一級。
近期,派人去一趟煙台,跟仁德洋行的人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讓那邊出人,在山東建幾所教授鉤織花邊的活計。
另外讓人攏一攏,山東的柳編草編匠人,召集到微山來吧!”
算計了一下急需解決的事情,除了糖酒之外,就是孟洛川所說的小民生計了,這個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山東百姓就多了一項收入,山東百姓收入多了,大成公貨物的銷路也就打開了。
繼續給大侄子壓了幾個擔子之後,李大成又問了問大成公人手的事兒,人手暫時不缺,多虧了在滄州府招進來的蔣輝雲,若不是他在南邊攏了一批師爺,大成公這邊就要麵臨人員危機了。
一直跟李誠有談到深夜,李大成才放走了這個可憐的大侄子,接下來一段時間,李誠有恐怕要忙的腳打後腦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