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騎兵的迅如疾風,步兵營和先登營的進軍速度就較慢一些,在騎兵部隊發起進攻的五天之後,步兵營的先頭部隊才抵達了樂成城下。
不是說步兵營的行動拖遝,而是此次進攻樂成,需要諸多的攻城器械和裝備,而這些裝備,往往又比較笨重,所以步兵營的行動才稍顯遲緩。
這次的擴軍,步兵營和先登營一樣,都將編製從一萬人擴編到了一萬五千人。最初北軍五校之一的步兵營在曹亮剛剛接手的時候,編製才不過千餘人,後來經過屢次地擴軍,如今的步兵營規模早已不能和當初同日而語了。
此次擴軍,曹亮旨在提升各營的遠程作戰能力,遠程作戰能力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後勤補給保障和軍隊的綜合作戰能力,給各營配備大量的輔兵,加強後勤保障的力度,那怕是跨越千裏的遠征,糧草物資的保障也不會掉鏈子。
至於綜合作戰能力,則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堅,各個步兵營都可以勝任這樣的任務,除了給各營增加兵員之外,曹亮還大幅度的增加了各營的車輛和器械,比如原先步兵各營配備的投石車、攻城車、床弩這些攻城器械,在數量上都翻了一番。
另外還增加了四輪運兵車,這種四輪馬車比普通的兩輪馬車,車廂更寬,載重量更大,兩匹馬拉轅的四輪馬車,最多可以承載十名裝備齊全的步兵,每個營配備一百輛這樣的馬車,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一千名全副武裝的步兵進行遠程投送,相當於在各步兵營之中建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
戰車在春秋戰國時代鼎盛一時,當時形容一個國家兵力的強盛就是用千乘萬乘來形容的,不過後來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也就逐漸被淘汰了。
曹亮給步兵部隊配備的四輪戰車也並非是作戰使用的,而是一種新式的運兵車。這種四輪馬車非常適合在平原地帶使用,速度雖然沒有戰馬快,但比起步兵行軍來,卻是快上數倍不止。
更關鍵的是,步兵乘坐運兵車,在到達目的地之前,根本無需消耗體力,可以在車上養精蓄銳,到達戰場之後,即刻便可以以滿血的狀態投入戰鬥。
在戰場上,往往時間就是金錢,關係到戰鬥的成敗,如果能搶先一步到達目的地,結果很可能大相徑庭。
而且這種四輪馬車不但可以運送戰鬥人員,必要的時候還能運送傷員,運送物資,使用靈活方便。
擴軍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各營的戰鬥力,尤其是遠程的進攻能力,並州軍自從踏出並州之後,已經不再保持防禦的姿態了,更多時候,他們要展現強大的進攻能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進攻冀州,將會是並州軍擴軍之後的第一場大戰,最考驗的並州軍,就是他們的攻堅能力,用他們的“矛”去對付冀州軍“盾”,看一看究竟是“矛”利還是“盾”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