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3章 春雨(1 / 2)

這也是實話,在夏文博提名鄉長的時候,歐陽明的確出過很大的力氣,當上鄉長之後,其他一些幹部也從語言間或多或少向夏文博表功過,夏文博麵子上表示感謝,但心裏很明白,那次能被提名,全是袁青玉和歐陽明的幫助和支持,所以夏文博一直對這位歐陽書記是心存感激。

夏文博連點點頭,說著一些感謝的話......

夏文博的車再往前走了五六裏路,出了點小事兒。由於前幾天下了一場春雨,這一小段山路特別泥濘,正巧前邊有一台收花生的三輪車迎麵駛來,為了躲路,夏文博的車就靠右邊走,一晃一晃,車就歪出了轍子,出溜在路邊的斜坡上,輪胎打滑,機器幹哼哼,使不上勁兒,再也沒有辦法上來。

夏文博急了一頭汗,一邊罵車的娘,一邊罵路的娘,邊罵邊馬上去附近的村裏找人。

沒有多大一會兒,一大群老百姓背鎬拿鍁地趕來,有的修路,有的抬車,把路邊群眾的玉米稈用了幾大捆墊在車底下防滑。到底人多力量大,車很快就被解救出險。

在抬車的過程中,一個村幹部去喊那一台不知從哪個村來的收花生車,要那個司機趕緊走,那人卻說:“我得把夏鄉長的車抬上來再走。”

歐陽書記聽了十分感慨:“文博啊,看來你在東嶺鄉群眾的心裏還是很有分量的!”

夏文博一笑,說:“這都是縣裏的政策好,縣裏領導的指揮得當,我才能在群眾中站得住腳!”

歐陽明‘嗬嗬’一笑,說夏文博是麻雀歇在胡子上,謙虛了。

到了飲馬村的一個老複員退伍軍人家裏,這人叫王金貴,大家看了他的兩間香菇棚,讓夏文博感到很驚奇,沒有想到他種得這麼多,長得這麼好,收益這麼高。

這個人曾經擔任過飲馬村的支部書記。由於村裏的事情越來越不好管,他幹脆辭了職,到這山溝裏邊辟一麵小山坡蓋了房子。

這一年秋天,正好有一個有人來這裏推銷香菇菌種。當時,飲馬村還沒有人敢幹這種冒險事情,因為飲馬村的群眾都知道,前兩年鄉政府急於出政績,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強逼著老百姓種香菇,千軍萬馬齊上陣,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家家戶戶落下了一垛劈柴,基本上沒有收入,反而欠人家香菇菌種廠很多的菌種錢。

老百姓死活不還這些菌種錢,還整天日親道娘地抱怨鄉幹部:“要想哭,種香菇,一年賠了倆大豬!”於是,飲馬村人都有種香菇恐懼症。

這個賣菌種的人跑幾天,一瓶菌種也沒有賣出去,連飯都沒有混到嘴裏,正在沒有辦法之時,王金貴熱情地接待了他,兩人談到了一塊兒,那人就住下來,教王金貴技術,那是掏心掏肺的教啊,王金貴一次種植成功,當年收回投資並賺了一筆。

有了錢,扒了瓦房蓋起樓,引得飲馬村的群眾眼熱,有人就起來仿效,整個東嶺鄉其他村的人,也慢慢的開始學著種植了,王金貴從此遠近出了名。

夏文博陪著歐陽明在詳細的參觀了一下,看著王金貴春季的最後一茬香菇,個大、勻實,成的花菇多,長相特別好,估計能夠賣上好價錢。

歐陽書記由此談興大發,習慣性地立刻發表高論,滔滔不絕。他從“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三農”問題講到深化農村第二步改革,講到農業產業化,講到食用菌生產對於愛民富民的偉大意義。

最後對夏文博強調指出:“你們飲馬村一定要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

其實,夏文博早就想到了這點,隻是每天忙著,沒有騰出工夫來看食用菌生產,這一看,心裏還真有所觸動,不由得點頭稱是。

離開了王金貴這裏,再往裏走,歐陽書記興致勃勃,非常高興,說:“文博啊,你到這兒當個鄉長,比在平原鄉鎮幹要好得多。你想,那些平原鄉鎮,一片農田林網,有啥看頭!這山裏卻是七步一景,一坡一畫。暮春時節,山上的樹木、青草都處在返青期,一片帶著黃梢的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被縷縷春風吹得婆婆娑娑。環顧四周,山清水秀,如詩如畫,叫人心曠神怡。”

歐陽書記這麼一說,大家都興致勃勃地邊走邊看,邊說著話。

到了幾個散落的農戶旁邊,歐陽書記要進去看看,剛剛還很興奮的臉上馬上準備了一套訪貧問苦的表情。

這些農戶屋裏陳設簡陋,煙熏火燎,男男女女衣著相對破爛,不成樣子。

對於歐陽書記和夏鄉長的到來,表現出足夠的驚異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