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夢之海(4)(1 / 3)

“不錯,這確實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總工程師遞給顏冬一杯水。

顏冬一口氣喝光了那杯水,呆呆地望著總工程師問:“您是說,已經有人想到了?”

總工程師笑著說:“與外星人相處,使你低估人類的智力了。其實,在低溫藝術家把第一塊冰送到軌道上時,這個方案就已經有很多人想到了。後來又有了許多變種,比如用太陽能電池板代替反射鏡,用電線和電熱絲代替導光管,其優點是設備容易製造和運送,缺點是效率不如導光管方案高。現在,對它的研究已進行了五年,技術上已經成熟,所需的設備也大部分製造出來了。”

“那為什麼還不實施?”

旁邊的一名工程師說:“這個方案,將使地球海洋失去百分之二十一的水,這部分水或變成推進蒸汽散失了,或在再入大氣時被高溫離解。”

總工程師扭頭對那名工程師說:“你們可能還不知道,美國人最新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在電離層之下,再入時高溫離解產生的氫氣會立刻同周圍的氧再化合形成水,所以高溫離解的損失以前被高估了,總損失率估計為百分之十八,”他又轉發向顏冬,“但這個比例也夠高的了。”

“那你們有把太空中的水全部取回來方案嗎?”

總工程師搖搖頭,“唯一的可能是用核聚變發動機,但目前我們在地麵上都得不到可控的核聚變。”

“那為什麼還不快些行動呢?要知道,猶豫不決的話地球會失去百分之百的水的。”

總工程師堅定地點點頭:“所以,在長時間的猶豫之後我們決定行動了,很快,地球將為生存決一死戰。”

回收海洋

顏冬加入了海洋回收部,負責對已生產出的導光管進行驗收的工作,這雖不是核心崗位,也使他感到很充實。

在顏冬到達首都一個月後,人類回收海洋的工程開始了。

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從全球各大發射基地,有八百枚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把五萬噸荷載送入地球軌道。然後,從北美的發射基地,二十架航天飛機向太空運送了三百名宇航員。由於沿同一航線頻繁發射,在各基地上空形成了一道長久不散的火箭尾跡,從軌道上看,仿佛是從各大陸向太空牽了幾根蛛絲。

這批發射,把人類在太空的活動規模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但所使用的技術仍是二十世紀初的,這使人們意識到,在現有的條件下,如果全世界齊心協力孤注一擲幹一件事,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在直播的電視中,顏冬同所有人一起目睹了在第一個冰塊上安裝減速推進係統的過程。

為了降低難度,首批迫降的冰塊都是不自轉的。三名宇航員降落在這樣一個冰塊上,他們攜帶著如下裝備:一輛形狀如炮彈,能夠在冰塊中鑽進的鑽孔車、三根導光管、一根噴射管、三個折疊起來的拋物麵反射鏡。隻有這時才能感覺到冰塊的巨大,他們三人仿佛是降落在一個小小的水晶星球上,在太空中強烈的陽光下,腳下的冰的大地似乎深不可測。在黑色的天空上,遠遠近近懸浮著無數個這樣的水晶星球,有些還在自轉著。周圍那些自轉或不自轉的冰塊反射和折射著陽光,在三名宇宙員站立的冰麵上,不停地進行著令人目眩的光與影的變幻。向遠處看,冰環中的冰塊看去越來越小,密度卻越來越大,漸漸縮成一條致密的銀帶彎向地球的另一麵。距離最近的一個冰塊與他們所在的這塊間距隻有三千米,以它的短軸為軸自轉著,在他們眼中這種自轉有一種攝人心魄的氣勢,仿佛三隻小螞蟻看著一幢水晶摩天大樓一次次倒塌下來。這兩個冰塊在一段時間後將會因引力而相撞,結果將使濾光膜破裂,冰塊解體,破碎後的冰塊將很快在陽光蒸發消失。這種相撞在冰環中已發生了兩次,這也是首先迫降這塊冰的原因。

操作開始後,一名宇航員啟動了那輛鑽孔車,鑽頭車首旋轉起來,冰屑呈錐狀向外飛濺,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鑽孔車鑽破了冰麵那層看不見的濾光膜,像一枚被擰進去的螺絲一樣鑽進了冰麵,在後麵留下了一個圓形的鑽洞。隨著鑽洞向冰層深處延伸,在冰層中隱約可以看到一條不斷延長的白線。到達預定深度後,鑽孔車轉向,沿另一個方向駛出冰麵,這就形成了另一條鑽洞。最後,共向冰塊深處打了四條鑽洞,它們都相交於冰層深處的一點。接下來,宇航員們把三根導光管插入三個鑽洞,再把一根噴射管插入直徑較大的第四條鑽洞,噴射管的噴口正對著冰塊運行的方向。然後,宇航員用一根細管向導光管、噴射管與洞壁之間填充某種速凝液體,使其形成良好的密封。最後,他們張開了拋物麵反射鏡。如果說回收海洋的最初階段采用了什麼最新技術的話,那就是這些反射鏡了。它們是納米科技創造的奇跡,在折疊起來時隻有一立方米大小,但張開後形成一麵直徑達五百米巨型反射鏡。這三麵反射鏡,像冰塊上生長的三片銀色的荷葉。宇航員們調整導光管的伸出端,便其受光端頭與反射鏡的焦點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