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五零年,國庫充盈,大清商業一片繁榮,全國處於封建時代最鼎盛時期,這期間雖然還有“禁海令”在,海外貿易卻並不冷清。
清朝統一台灣後,曾開放廣東澳門、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蘇雲台山四個海港,作為對外通商的口岸。後來,由於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海進行種種非法活動,清政府隻留廣州一處海港通商,關閉了其他海港,並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東十三行”,統一經理對外貿易。廣東十三行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並代理收購出口商品,還代表清政府管束外國商人,傳達政令,辦理一切與外商交涉事宜。
負責海外交易的廣東十三行日夜繁忙,但其地處偏南,許多省地的特產因為運費昂貴,不得不放棄海外交易。
廣東十三行的少東家林木,排行老三,人稱三少爺。由於他頭上已經有兩位兄長經營家族事業,雖然林木對生意非常有興趣甚至精通,但其父林海一心想成為書香門第,即使自己富甲一芳,但總覺的在那些書香世家麵前很難直起腰來,因此光耀門楣的責任就落在了林木的身上。
林木可以說在家族中小有盛名,因為其自小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家人期待甚高。然而林木自小對讀那些死人書是一點興趣沒有,倒是對那些黃毛綠眼睛的人說話挺感興趣的,加上家族裏有幾個懂蠻夷話的帳房先生,自己有記性好的本錢,從十歲學起,到如今十八的年紀,凡接觸過的外國人說的話都能學的似模似樣,有些國家的文字到也會寫。
這年,是全國大型比賽之年,全國的考生自信滿滿的趕赴京城,準備改變自己的命運,各個家族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夠光宗耀祖,一展門楣。林家自然也不例外。為了讓三少爺能夠有更好的條件去趕考,林家可以說從裏到外都忙的不一樂乎。
而當事人林木對這卻一點感覺也沒有,他十二歲得了個秀才,十五歲得了個舉人,這到不是他對四書五經有什麼研究,而是他有一個好腦子,什麼都能過目不忘,加上他有一個有錢的家族即使考不中家裏也有資本能讓他中榜。
“三少爺,老爺讓你去祠堂一下,去祭祀祖宗,好保佑少爺有個好的前程。”丫鬟小環跳著跑進來道。
林木轉了轉眼睛,沒有說什麼,放下手裏的小號,一聲不吭的往外走去。林三少沒有什麼別的嗜好就是對西洋樂器特別喜愛,他一屋子裏都是他的兩位兄長收集來的送給他的,如果以為那是對小弟的溺愛的話那就錯了,林三少平時不怎麼說話,可卻是一肚子的鬼點子,什麼商場、官場、人事安排、生意管理,他在一旁冷眼看的多了,世上最可怕的人就是隻讀一本書的人,林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讀的書建立在別人的身上,他可以讀出別人想什麼。
林家是一個大家族,林海已經年約六十,掌管著家族的龐大生意,單對其子管理甚嚴,尤其是在金錢上麵,他堅信一條那便是“人一有錢就變壞”,雖說如此林木的兩位兄長貪汙帳上的錢也不是一次兩次。林木對家裏的生意雖然不怎麼理會,可林海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應該事事皆通,每年查帳的時候都將其帶在身邊,林海雖然精明但對洋人的事知道的還沒有下人知道的多,他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內收購上,他認為對內地的買賣才是最大的財源,而林木卻是截然相反,他認為朝廷禁海,對外貿易隻此一家,可以說的上是壟斷,對外貿易那才是生財之道,因此很快就發現對外帳上很大的出入,隻保持了不賠,盈利的項目也就幾百兩,早有先如為主的林海自然也就沒有注意,還一直以為自己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