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匹商人大會聚會後的第三天,在杭州城內的一條街道上的一個院子,院子門口就掛上了一塊牌子。牌子的名稱,叫做“江南布商協會”。
沒錯,聚會結束後,由趙悅的倡導,參加聚會的布匹商人們,組成了一個協會。就連協會的名字,也是趙悅起的。
說起來,行業協會這名稱,並不是趙悅創立。這時代,因為手工業商業的極度發達,已經出現了商業協會的雛形。比如在汴京城,就由一些協會組織,如汴京車馬行會等。隻不過這些協會的名稱,一般都稱呼為商會。
在趙悅做出了承諾和讓步後,參加聚會的大多數布商,都在某些程度上,開始接受趙悅的提議。
不接受也沒有辦法,如意紡織給出來的價格,實在太有殺傷力了。就算這些人想要讓自己的工場開工和如意紡織競爭,也不可能競爭得過了。
競爭不過,那就隻能投降認輸。如果趙悅真的能在五年內保證提供價格低廉的布匹,並且保證隻提供貨源,他們不介意成為渠道商。
所以聚會到了後麵,就是各路商人開始商談各自要從如意紡織手裏拿多少貨物,如何去瓜分大周朝的布匹市場了。
當然,在場有不少紡織工場商人,這些商人,手裏的工場要立馬關閉,也不可能。因為整個杭州府,除了如意紡織外,大概還有大大小小紡織工場幾十家,合起來有數萬多張織布機。
就算這些織布機和墨墨紡織機相比,效率低下,可經不住這些紡織機多啊。要讓這些商人全部關閉自己的工場,關閉紡織機,大多數人是不樂意的。
最後,趙悅不得不再次做出讓步,由如意紡織出麵,出資收購這些紡織工場。當然,收購的價格,趙悅自然是極力壓製,按照一台紡織機十貫錢的價格,出資收購這些商人手裏的紡織工場。
十貫錢一台紡織機的價格,說起來並不高,大多數商人是不樂意的。然而,麵對如意紡織如此低的成本優勢,其他紡織工場根本沒有競爭力,不樂意也要硬著頭皮接受。否則,到了最後可能一分錢掙不到,還可能虧本。
敲定了收購這些工場紡織機的價格,看似不高,可數萬張紡織機,一下子給如意紡織增加了接近五十萬貫的債務。
如意紡織才開始步入正軌,自然不可能拿得出那麼多錢。不得已,趙悅再次祭出了自己的金融武器。也就是通過發行招商錢莊“債務”。換句話說,收購這些紡織工場的全部資金,都以如意紡織的名義,從招商錢莊貸款,由招商錢莊出資支付。
這樣大一筆貸款,趙悅也沒有直接給現錢給這些商人,而是全部給這些工場招商錢莊的存錢“白條”。也就是說,五十萬貫的收購資金,這些商人必須要在一年後才能拿到。
趙悅這樣耍無賴,別人也無可奈何。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們也隻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