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唯恐天下不亂(1 / 2)

聽著趙悅這話,陸豐雲臉色明顯變得有些不好看。盡管趙悅品級比他高,然而這裏是泉州市舶司的地盤,他隨時可以呼叫增援。所以作為東道主,他還是覺得自己的腰杆是比較硬的。

他的神色也冷了不少,語氣也生硬了起來。板著臉,公事公辦道:“大人,如果你這樣說,那你可就為難下官了。沒有我們提舉大人的命令,任何船都不可能走了。”

說到這裏,陸豐雲頓了頓,道:“各港口市舶司衙門有權力向路過的海船征稅抽成,這道理不用下官和大人提醒吧?既然大人帶著船隊途徑我泉州市舶司衙門管控的港口和海域,自然也得遵照我泉州市舶司衙門的規矩,向我泉州市舶司衙門繳納賦稅,這可是朝廷賦予市舶司衙門的權力。”

看著陸豐雲那公事公辦的神色,聽著他這冠冕堂皇的話,要不是他已經熟悉這時代是如何納稅的,恐怕趙悅還真相信了。

他歎了一口,看著陸豐雲道:“陸大人,你這是在威脅本官嗎?難道泉州市舶司,真要為難我杭州市舶司的船隊不成?”

陸豐雲搖頭,卻也不懼趙悅,沉著臉道:“大人,下官隻是代表泉州市舶司隻是按朝廷規矩辦事。要是大人有異議,可以上岸和我泉州市舶司提舉主事大人商議。”

趙悅直接翻了翻白眼,什麼狗屁按朝廷規矩辦事,這都是扯淡。麻蛋,朝廷的規矩,還他媽不是各個地方官員一張嘴的事。朝廷除了在農稅和人頭稅是執行得非常嚴格之外,其他的稅賦來源,都有非常大的彈性可操作了。

否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現象是怎麼來的?不就是因為這時代,在地方做官的人才是真正掌控賦稅征收的關鍵嘛。

這時代,阻礙商品流通的因素,除了落後的交通工具之外,還有一大特征就是地方官府的苛捐雜稅太多,商品的賦稅成本太高。

實際上,一直延續到後世二十世紀處的民國時期,為了稅源,每個地方官府都會在自己州府的主要路上設置苛捐雜稅征稅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件商品如果從一個地方流通到另外一個地方,可不像後世隻繳納了一次稅費就可能能完成最終的交易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這商品在流通的過程中,都會遭受數次重複的征稅。有時候,一個縣太爺都可能有權力在自己的縣治下征稅,收刮民脂民膏。

也就說,本來一件商品十文錢的成本,但流通到另外一個地方,就要變成二十文的成本了。如果再流通更遠地方,恐怕更多。

這裏的成本增加,不僅僅是因為運輸費用,更多恐怕還是稅賦的無限製的重複疊加。

當然,如果商家的後台夠硬,地方那些官僚不敢得罪,那商家運輸的商品貨物,就可能避免在很多地方征稅了。如果後台不硬,那就隻能乖乖接受各個地方官府的苛捐雜稅的剝削了。

市舶司征稅,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如果進出海船的商人,後台夠硬,可能都免於征稅和抽成,或者隻征收少量的稅賦。如果後台不硬,那市舶司這邊恐怕就征收重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