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學院,低調的開張後,趙悅就陷入了忙碌的日子裏。
三百多位學生,隻有十多位教師,確實夠忙活的。趙悅作為這座學院授課最多的老師,一天差不多有半天都在授課,絕對忙得冒煙起來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學生,都是識字的人。
說起來,這還得感謝江南這片土地。江南文風和教化氛圍極盛,村村有私塾,也造就了這裏的讀書人極多。說讀書人,可能有些高抬了,但江南地區人們的識字率,確實是大周之最。
按一般的說法,江南地區的百姓識字率,恐怕最少也得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以上。如此高的識字普及率,才讓江南教化氛圍格外濃鬱。
杭州市舶司挑選進入學院學習的這批中下級軍官,都是精挑細選出來,也是能讀書識字的人。否則,根本不可能直接進入學院學習。
除了杭州市舶司挑選的這批學生外,其餘杭州各大豪門家族派來的子弟,也都有一定基礎的。不管這些人是不是紈絝子弟,但也是進過幾年學,算是有學習基礎的人。
要是這些人不識字,那教授起來,可真是費勁了。不過,就算這些人能識字讀書,但想要教授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困難在於,江南學院要教授的大多數知識,可是和這時代其他書院教授的知識大大的不一樣。好在慶幸的是,不管是市舶司派來的那些中下級軍官,還是江南各大家族派人的人,這些人基本上都算是在科舉科考無望,又或者根本不適合參加科舉科考的人。讓這些人接受江南學院教授的知識,還算是相對容易一些。
要教授學生,自然就需要教材了。因為準備不足,江南學院開學後,趙悅是一邊教學,一邊組織學院的老師共同編寫教材,特別是一些主要的基礎教材,趙悅是嘔心瀝血親自來編寫。
讓趙悅欣慰的是,想要弄出一份合適的教材,還真不是難事。因為這時代華夏的各類學術思想和內容,依然還屬於這時代最先進最前列。他隻需要參照這些學術思想,根據自己後世的經驗,經過一定的刪減編修,融入一些後世通俗易懂的內容,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教材。
比如數學,作為理工科學術之母,在這時代被叫做算學。此刻在大周朝國子監以及一些書院,就有算學館,專門有博士和助教教授學生學習算學,算是作為科舉內容的一項補充。畢竟,治理國家,也得懂一些具體的運籌。
這時代教授算學的教材,主要以《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綴術》等十部算經作注,這就是著名的《算經十書》。
在參照這時代算學教材的基礎上,趙悅給江南學院重新編輯了三本《初級算學》《中級算學》《高級算學》的教材,並且在教材裏首先引入阿拉伯數字,用阿拉伯數字代替了數字符號,將阿拉伯數學和這時代的大周算學結合,然後融入一些後世中小學的數學公式和理論,最終就能大大方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