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戰況甚膠著(1 / 2)

當雙方之間的較量從最開始的一錘定音慢慢演變成了互相比拚耐力之後,張藏象的優勢,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了。

先前之所以要一再地在自己明顯處於劣勢的力量方麵與對方進行硬碰硬,就是為了刻意給張藏象製造出一個他李輕塵是個腦子拎不清的人的印象。

當張藏象在擂台上需要刻意地去控製自身的力道,既不能表現得太弱,不然無法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卻又不能施展出太多的實力,不然他控製不住自己的力道,一旦事發突然,到時候或許連旁邊觀戰的長安司武侯也來不及阻攔,一旦打爛了對手的武道前程,實非他之本願。

話回來,張藏象本就一直在將完美地控製自身的力量,將其變得收發自如來作為一種修行,哪怕是在需要分勝負的武道會擂台上,他也依舊在進行著修行,而李輕塵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他在先前耗費了大量的體力,卻沒有造成有用的效果。

等到張藏象終於明悟了己方的想法,在驚怒之餘,開始施展出自己真正的本事後,李輕塵反倒是選擇了避其鋒芒,盡力以閃躲為主,或以巧勁撥開,絕不硬拚。

先前的隻擋不躲,就是為了給對方留下一個自己絕不會閃躲的固有印象,可實際上,他李輕塵不但能躲,而且還躲得極好,有那麼一瞬間,演武場外觀戰的外行們甚至覺得他是提前做出了閃避的動作,之後張藏象才跟著出拳,簡直就像是互相在演練配合一般。

早在李輕塵習武之初,就是在跟著一眾鎮武司中身經百戰的高手武人們修行,用猴子的一句話來,那就是“要想學會打人,就得先練挨打,要想練好挨打,就得先學會怎麼去躲”。

李輕塵不清楚所謂九品十八境之上的高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但無論是何人,體能都存在著一個極限,更淺顯一點,那就是他們出招的次數是有限的。

譬如眼前的張藏象,他的力量雖然很大,但全力之下,他又能揮出幾拳呢,隻要李輕塵躲開一拳,對方便等於白費了一分力,所以要想贏下原本不是對手的他,就得靠拖。

張藏象如何又不知道對方的想法,不過在擂台之上,為了勝負,的確可以不擇手段,這本就沒錯,所以他並未生氣,反而在繼續按照他認為最正確的辦法進行著戰鬥。

依舊是步步緊逼,隻需要將對方徹底地卡入擂台的死角,那到時候憑借著自己的力量,依舊還是一拳的事情罷了,哪怕對方的恢複力再強,也該是有一個極限的,好比一塊布如果被撕開了還可以再縫起來,但如果燒成了灰,誰又能將其恢複成布呢?

他所想的沒有錯,李輕塵自幼便覺醒的賜武命,的確也是有極限的。

所謂賜武命,據傳乃是受真武大帝垂青,被賜下一道武運在身,導致武人們從此擁有了種種不可思議之能力,有人可以念移物,或擊人魂魄,可怕之處,已可媲美上三品武人辛苦修行出來的神意之力,而有人則可口吐真火,摧金熔鐵,不在話下,亦有人可以看破對方體內的真氣運行軌跡,將對方後續的一切動作都了然於心,做到近乎“預知”的可怕效果。

對於這些不可思議的能力,佛門一般稱其為“神通”或者“報通”,有前世種善因,今生結善果之寓意,也有仙化身或仙人托生下凡,有前世修行,故而生便擁有凡人無法企及的能力,可對於武人們來,這就是一種道垂青,武運加身的表現,故而是否擁有賜武命,也是衡量一個武人是否有前途的標準之一,但凡最終成就一品的武人,無一不是擁有賜武命的絕頂才。

李輕塵的賜武命暫不知其名,而其效果就李輕塵自己來看,也算不得什麼,無非也就是恢複能力比正常人強很多罷了,他甚至一度以為,許是時候每日被韋陀強行拉著洗精伐髓,太過痛苦難熬,上可憐他才賜下了這個能夠盡快恢複傷勢的能力,不過他到底還是聽了那看庫房老頭兒的話,一直到剛才為止,他都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展現過自己的能力。

雖然剛才以拳對拳,導致他那兩條手臂的經脈骨骼全被張藏象打爛,武道之路幾乎斷了一半,可當那股仿佛先便存在於身體之中的力量激發後,便好似生出有無數隻精巧的手,將他手臂中碎裂的經脈重新黏合,同時將那些破爛成渣滓的骨骼一一拚接,嚴絲合縫,絕無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