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底下能有資格被稱之為真經的品絕學,一共就隻有九本。
九乃數之極,似這種東西,本就不可能存世太多,因為任何事物一旦到了極致,就必為地所不容,故而這個法也被很多武人所認可,隻是九本品絕學的名字,卻不足為外人道了。
全本的品真經,據聞乃是一條可以自指武道巔峰的捷徑,為無數武人所夢寐以求的絕世寶物,一旦現世,隻怕會引得整座江湖的武人蜂擁而至。
這裏所言的巔峰,乃是九品十八境之上的新境界,等同道家羽化登仙的大真人,故而一本完整的品絕學甚至足以引得一品武人出手,哪怕隻是以它山之石攻玉,也要找來一閱。
隻可惜,這些品絕學大多都已在漫長的曆史中悄無聲息地失蹤了,或者隻餘下一部分存世,據在長安武庫中,藏有五本品真經,但也並非全都是完整的。
而品真經的重要性,就注定它不是每個人想看便能看到的。
別是換取整個珍本了,哪怕隻是借閱,所需要的代價,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連老王自己都不清楚真正的代價,他先前不過是隨口一言,若想真的借全本來看,別是十年了,或許他這輩子包括下輩子都得賣給長安司才行。
一百五十年前,曾有一位功勳卓著,位列淩煙閣開國十二功臣之一的先輩想為後人換取一本完整的品真經的借閱之權,而被當時有同袍之誼,同時也是大洛鎮武司最早的建立者之一的人笑稱對方前半輩子都等於半幹了,由此可見翻閱一整本品真經到底需要多達的功績。
大洛一百五十餘年的曆史中,這五本品真經曾被翻閱過的次數,屈指可數,就連他們長安司的武督大人,都隻有隨意翻看地品及以下絕學的權利。
而至於是誰在這漫長的一百五十餘年裏默默地守護著這個規矩,不讓任何人越雷池半步,則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大名鼎鼎的長安武庫,就位於長安司的正後方,周圍高牆林立,瞭望台,烽火樓,一應俱全,四周的高牆上,不光有三位上三品的長安司武侯常年在此鎮守,更有一支千人眾的玄甲軍在這裏駐紮,隨時聽候調遣。
而在圍牆底下的正中央,修有一座五層高,形貌全然不似中原之物,完全無棱角,而是渾然一體的圓柱形高塔。
高塔通體為黑色,具體也看不出是什麼材質所鑄,而在它的四周,全都是水,深不見底,裏麵偶可見龐大的黑影遊動,卻不知是何物,那樣子,就仿佛是大洋裏的一座孤島,而連接它與外界的,就隻有一條已經默默地矗立了一百五十年的石橋。
老王對這裏其實並不陌生,相反,他遠比一般人來的次數要多。
蓋因他所求之境界,需要他翻閱大量的玄品法決與黃品絕技,從這些糟粕中,提煉出一點點兵之真意,然後借此融會貫通於自己一身,開鑿出一條獨屬於自己的路,故而他來這裏的次數可不算少,應該是隔一段時間,便會過來換取絕學秘籍。
隻不過,他並不是很喜歡來這裏。
這座呈圓柱形的五層高塔,上麵連一扇窗戶都不開,遠遠地看著就好像是一根實心柱子,如果不是底下還開著門,周圍又是這幅戒備森嚴的模樣,跟人是一座普通窯井指不定都有人信。
而且老王還記得,塔裏一直都很陰暗,哪怕是他的目力,都看不太遠,就連一身帶著兵之真意,鋒銳無雙的神意也完全被無形之物所壓製,在這裏連眼睛都不如。
這就是盛名在外,曾被譽為下武人聖地的長安武庫。
可這就是這麼一座曆史悠久,關係重大,所藏之物,已不止是價值連城可以形容的武庫高塔裏,竟然常年就隻有一位身材不算很高大的老人在這裏,這麼多年了,從沒見到過第二個人,也沒人見過他離開這裏。
老頭兒冷冰冰的,按老王的法,那真是比裴都還要嚇人一百倍,他站在那,就好像是一具風幹的屍體,老王甚至覺得他可能就是一個死人,而這座藏有無數珍貴絕學秘籍的武庫,就是他的墳包。
據早在長安司成立之初,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前,他就已經在這裏待著了,而且據在那時候,他就已經是這幅半死不活的樣子,從未變過。
要知道,就連一品武人也不過隻有三個甲子的壽數,那他是什麼?
九品十八境再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