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打錢的規矩(2 / 2)

民國初年市麵上主要流通的是銀元和銅元,銀元就是大家俗稱的大洋或者袁大頭。銅元在光緒十五年就開始鑄造了,光緒二十六年的時候確定一百銅元當銀元一圓。但是因為私鑄泛濫,加上戰亂連連,所以這個兌換比率一直不穩定。

1900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的時候,平均764個銅元就能兌換一個銀元;190年的時候就增長到了9枚;1907年的時候恰好是100枚銅元能兌換一枚銀元。銅元一直在貶值,到1908年的時候就需要10枚銅元才能換一枚銀元了。

武昌起義後,民國成立,從1911年到現在七八年的時間,兌換比率基本穩定在16枚銅元兌換一個銀元。雖然鑄了新幣,也出了新的銀元,但是也沒能救得了這個混亂的幣製,也沒能遏製銅元貶值。

今年都還算好的了,從190年開始,因為軍閥混戰加上災人禍,銅元貶值更加厲害,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因為這會兒老百姓的工錢都是按照銅元結算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人家生活能好的了嗎?北京這地界兒要到194年,經過工人們的不斷努力,工廠主才開始用銀元結算工資。

這會兒市麵上零散的買賣也是收銅元。老百姓還是不太習慣叫銅元,大家管銀元叫大洋,管銅元叫銅板,北京老百姓還會管銅元叫“銅子兒”。

涉及到量大的買賣,才會用大洋結算。更大的就會銀兩。有人常民國物價都是這個幾分錢,那個幾角錢,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民國初年沒這個幣製,隻得你把銅元換算成銀元,才能出現幾分幾角。

銅元兌換銀元的比率是不穩定的,經常會有波動,所以大家生活上沒人會用幾分幾角的法。政府記錄物價才會用到這個,每百斤麵粉幾塊銀元,因為銀元比銅元穩定,方便以後考據。後世史學家研究物價也是以此為據,換算幾分幾角一斤。

現在街頭就有兌換攤位,每都會掛出來當日銀元跟銅元兌換的比率。

“謝八爺。”高傑義高興地遞過去笸籮。

可劉八此時卻把手縮回去了,他怪罪道:“你這孩子,拿人賞錢哪有這樣拿的,弄個笸籮算怎麼回事,至少得用手接嘛。”

高傑義就知道沒這麼簡單,這不是個好話的主兒。

藝人行有藝人行的規矩,尤其是在舊社會,藝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被稱作是戲子,是被人瞧不起的。也是因此,藝人行產生了很多規矩。

打錢的時候就有一個,規定不能用手拿錢,乞丐才用手接錢呢,他們是靠藝術吃飯,又不是伸手討錢。所以高傑義才會用笸籮打錢,不用手直接接觸。

這劉八是埋汰人呢。

高傑義笑了一笑,把笸籮收回去,把手伸出來,但卻是手背對著劉八的。這也是藝人行的規矩,萬不得已隻能用手接錢的時候,也得是用手背,手心朝上那是討錢,要飯的才這麼幹呢,這年頭連單膝跪地唱數來寶的半乞半藝的藝人都不見得肯手心朝上,就更別被人尊為先生的評書藝人了。

劉八瞅了一眼,笑嘻嘻又來一句:“嘿,這哪有手背朝上的,這接的哪門子錢呢?”

這話一出,不高傑義了,就連台子上那對師徒眉頭都皺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