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輝殿相比起禦花園來,更是別樣景致,殿內清風送爽,奢華雅致。
娥皇低著頭跟著那宮女往裏走,感覺四麵八方的目光全湧向了自己,不自覺地又緊張了起來。雙手握拳,竟然發現一手心滿是汗。
“稟皇上、皇後娘娘,娥皇小姐到!”帶路的宮女此時停下,向前麵的人稟道。
娥皇趕緊在宮女身邊跪下,頭也不抬便朝著上方恭敬地請安:“臣女娥皇請皇上安,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後娘娘吉祥,千歲千歲千千歲!”
隻聽一溫婉的聲音響起:“娥皇姑娘,平身吧!”娥皇的腿幾乎要軟了,勉強站起,那溫婉的聲音再次響起:“早聞周大人的千金娥皇知書達禮,多才多藝,來,抬起頭來,讓本宮瞧瞧?”
這溫婉的聲音親切慈祥,頃刻間竟讓娥皇平靜了下來,此時聽言,便又盈盈一禮:“謝皇後娘娘謬讚!”然後叢容地抬起了頭,即看到高坐其上一身金黃龍袍的皇上,身邊是著明黃鳳袍、高貴端莊的鍾皇後。
娥皇這一抬頭不僅讓帝後呆愣了片刻,更讓堂中的所有賓客也看直了眼。
隻見她高髻如雲,鳳眼星眸、朱唇皓齒,此時雖是淡掃娥眉,卻有洛神之姿,似西施轉世。
“果然擔得起金陵第一美人之稱!”鍾後驚歎過後,不禁連連誇讚。
皇上神色淡然,隻撫著胡須微點頭稱是。
其它臣子哪有不附和的道理?
娥皇一陣尷尬,餘光中周宗夫婦坐在鍾皇後的左下方,難掩滿臉驚喜之色。
娥皇內心微惱,知這是爹娘故意安排的,可此時也不敢造次,隻是看了一眼後,又低下了頭,不知所措。
這時,皇上才開口,言語卻是對著一旁的宮女的:“去將朕的燒槽琵琶取來!”
那宮女趕緊領命去了。
四下的臣子聽到皇上要將從不假手他人的‘燒槽琵琶’賜給眼前的女子彈奏,殿中隱隱一片議論。
娥皇一聽‘燒槽琵琶’四字也愣住了。早聞今聖上對樂器頗有研究,多年前得到兩把稀世琵琶,一把‘焦桐琵琶’,另一把,便是這‘燒槽琵琶’。
‘焦桐琵琶’她已見過,因為聖上早年已將此物賜給了她的父親周宗。而‘燒槽琵琶’據聞比‘焦桐琵琶’更為名貴。
史書記載,燒槽工藝精製的樂器始於東漢蔡邕。傳聞,蔡邕見人常劈桐木為柴燒飯時,桐木遇火炸裂發出清脆的聲音,蔡邕由此得到啟發,將未經充分燃燒的桐木保存下來,製成古琴,彈奏時發現琴音分外悠揚悅耳。
於是,用此種方法製成的‘焦尾琴’便成為曆史上最著名的古琴之一。
娥皇也一直想一睹此物的風采,沒想到今日竟能願望成真,不禁喜從中來,但又要顧忌到女兒家的矜持,隻好努力壓抑住內心的激動。
宮女很快便將琵琶取了來,雙手呈上,娥皇顫抖著手接過,小心翼翼抱在懷裏,細細撫摸琴弦,激動萬分。
她試彈了幾個音,發現音質沉穩有力,愉悅動聽,果然不同凡物,皇上又命了人搬來矮凳,娥皇端坐其上,懷抱琵琶,玉手一拂,樂音便似沉魚落水,似初春陽光,即刻間響徹大殿的每一個角落,似置身仙境。
此時的琵琶聲就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繪的一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一曲畢了,滿堂賓客仍沉浸其中,片刻後才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好,彈得好,真是餘音繞梁不絕於耳,好曲、好樂、好才藝啊!來呀,賜坐!”皇帝不住誇口,最後竟讓她不必再到禦花園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