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你廢話還真多(1 / 2)

初到訓練基地的晚上,林凡根本就沒有得到休息,很快就被各種各樣的特訓搞的沒有半點怨言了。

現在林凡就在接受一個自稱是被國家通緝了二十幾年的政治要犯的教導。由於今天是第一次上課,所以那老頭子講的東西都是宏觀上的。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毛澤東思想在治國方法的觀點上,實質也是基本一致的。”

“哦。”林凡在次強行的把眼睛睜開。

“具《太平經鈔辛部》所論,道家思想把治國方法具體細致劃分為九種:道治、德治、仁治、義治、禮治、文治、武治、辯治、法治。”

“還真多呢。來點具體的,要不,聽不明白。”林凡無精打采的說道。

老頭冷哼了一聲,繼續道“其並認為,前四種方法是能夠把國家治理好的方法;後五種方法是在治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可大用的方法。禮治,在君臣、父子、長幼等之間基本的禮節不可能沒有,但如果過於繁瑣,就會勞民傷財、產生虛偽(主張禮治的儒家,也認為‘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是《論語•八佾篇》上所述。”

“你這個小王八羔子,能不能打起點精神來?”那老頭低聲的吼道,已經處於了暴走的邊緣。

“可以啊,但是你能不能說點自己的觀點啊?”林凡還那副有意見你咬我啊的模樣。

“好,你給我聽好了。文治,在治國中不可能不用文字、文件、材料,但文山會海、文件材料堆積如山,必然會出現弄虛作假、欺瞞哄騙、‘大偽出焉’的社會現象。武治,作為一個國家,用武力解決國內外敵我矛盾的能力不但要有,而且一定要強大,但不能輕易使用武力,隨便動用武力就會消耗大量資財、損傷國家元氣、結怨樹敵過多,從而使國家很快衰亡。辯治,真理與謬誤之差一步,真理不辯不明、不辯不能使人辨別清楚,適當的辯論還是需要的,但任其惡意的別有用心的狡辯、詭辯、胡辯自由泛濫,就會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造成人民思想大混亂。法治,治國不能沒有法律,但法律條文過於繁多、具體、明晰,就會引導人民為私利爭鬥不已而喪失仁義道德,事無巨細都依法處理而不按仁義道德處理就會導致訴訟案件多、判決難執行,使社會風氣越來越敗壞,社會更加混亂,人民更難治理。”

那老頭喘了一口氣,接著道“儒家思想觀點認為,國家能否治理好,完全在於帝王一人所為,所以儒家的治國方法主要從帝王應做好哪些大事去論述。帝王治理好國家應做好‘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中庸•第二十章》九件大事;修身是做好其它八件大事的基礎,修身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大學》;修身的目的實際就是要達到對人能夠自覺施行仁義道德的水平,隻有完全實行仁義道德才能做好其他八件大事。”

“好啊,很不錯嘛,我看好你哦。”林凡在一次打了個哈欠。

那老頭也對林凡無可奈何了,隻好自顧自的繼續著 “毛澤東思想的治國方法是高度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質就是用仁義道德治國。三種思想的治國方法觀點雖然文字表述的角度不同、語言不同、出發點不同(道家、儒家思想是從維護帝王的統治出發,毛澤東思想是完全從維護人民的利益出發),但都認為實際必須用仁義道德和誠信治國,才能使人民心服、身從,才能達到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社會長期安定的客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