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考題--笑談經濟學的主題
內涵小笑話
一位經濟學家回到他的母校,並對眼下的考試題目很感興趣。於是他請曾經教過他的老師拿出考題。使他大吃一驚的是,現在的考題與他十年前答的題一模一樣。他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
老師回答說:"問題雖然沒變,但答案變了。"
趣評:經濟學不過是對永恒的人的行為的權宜性解釋而已。
知識鏈接
經濟學不變的主題就是解釋人的行為。人為萬物之靈,"思想先於行動",要解釋人的行為,就必須了解人的心理過程。但人的心理情感變幻無常、深不可測,解釋起來何其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簡化。先對人的行為基礎做一些最基本的假定,從這些假設裏推出一些可能被觀測或實驗驗證的結論,再用現實數據或實驗數據來檢驗這些結論,由此不斷改進理論或提出新的假設,這就是經濟科學的發展過程。不同的學者可能采取不同的假設,所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或者不同的學者隻能解釋人的行為的某個方麵。這就是奈特所說的"問題雖然一樣,答案各有不同"。有人把經濟學的現狀比做"盲人摸象",其實所有研究人的學問都是如此。
經濟學這樣說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頒獎禮上,原先被認為是大熱門的候選人均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而實驗經濟學和心理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則獲得了殊榮,令經濟學界頗感意外。許多人以為實驗經濟學和心理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冷門和偏門,不僅與主流經濟學關係不大,與現實經濟問題的距離更遠。
然而,張五常教授認為,如果說實驗經濟學看似新奇,心理經濟學卻是地地道道的經濟學主流或正統。經濟學裏幾乎所有的規律或定理都可以還原為人的心理規律。心理學不僅是與經濟學靠得最近的學科,甚至可以說是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
例如,亞當·斯密撰寫《國富論》之前,先寫《道德情操論》,專門研究人的心理情感和心理過程對現實經濟行為和經濟秩序的影響,得出了與儒家"愛有等差"類似的學說,認為僅靠無私的愛無法維持超過家庭或親屬範圍以外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製度的有效運轉。
科斯作為研究《國富論》最為深入的當代學者,他高度推崇《道德情操論》,認為要讀懂《國富論》,首先要讀懂《道德情操論》。奧國學派價值理論和利率理論"以龐巴威克為代表"的根本基礎就是人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過程。凱恩斯解釋大蕭條的《通論》,假設了大量的心理規律"比如邊際消費趨向、邊際儲蓄趨向等"。當代宏觀經濟學裏居於支配地位的預期理論,同樣是有關人的心理過程的。
吝嗇的荷蘭人--笑談免費品和經濟品"一"
內涵小笑話
一個比利時人與一個荷蘭人同駕一輛小汽車郊遊。中途,荷蘭人突然問道:"我送你一樣東西好嗎?"
比利時人一愣:荷蘭人以吝嗇出名,他肯破費送我東西真是不容易。便答道:"那當然好,多謝了。"
隻見那荷蘭人把車窗玻璃搖下來,對著比利時人用力扇了扇空氣,說:"給你,很新鮮的。"
趣評:在伊甸園裏,吝嗇鬼也會變成大方的天使。因為那裏買什麼東西都不需要花錢。而在現實生活中,吝嗇鬼則無處不在。
知識鏈接
經濟學上把所有的物品分為兩類:免費品和經濟品。
免費品"Freegoods"常指不需要付出費用就可以得到的商品。如空氣或海水,它們大量存在於全世界,無須在需求者中間進行配給。因此,這些物品的市場價格為零。人人都可以無償享用。
經濟品"economicgoods"是就總需求量而言總是稀缺的那些商品。通常必須通過收取一個合適的價格來進行配給。除了免費品以外的物品都屬於經濟品。消費者需要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
經濟學這樣說
吝嗇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起源正是因為經濟品的稀缺,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約束機製下,每個人都是利己的。隻不過,有的人把利己行為約束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利己不損人,有的人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損己利人的"善舉"。而有的人則完全以自我滿足為原則,最大限度地可以做到利己不損人,但是有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也在所不惜。造成這種人類行為的根源就在於資源的稀缺性。吝嗇正是這種約束條件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