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培養一點生活財經力 --價格與市場(3)(1 / 3)

虛榮效應"SnobEffect",消費者想擁有隻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二的商品的偏好。擁有某種虛榮商品的人越少,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藝術珍品,特別設計的跑車,以及定製的服裝都是虛榮商品。消費者從藝術品或跑車中獲得的價值,多半來源於"因幾乎沒有人擁有與我一樣的東西"這一事實而產生的特權、地位和排他性帶來的榮譽感。"虛榮商品"的特質有二:稀缺、昂貴。

經濟學這樣說

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限量版"。一些國際品牌,諸如LV的包、Gucci的鞋、西鐵城手表等產品,一旦掛上"限量版"的名片,立即就會在全球掀起搶購風暴。限量版的策略就是運用虛榮效應,迎合高端人群的虛榮心理,賺取"最黃金"的20%的份額。

因為虛榮效應的存在,會使得一些高端產品缺乏價格彈性。我們知道,正常商品都是具有價格彈性的,隨著價格的下降,需求量增加。購買虛榮產品的人群所看重的不是價格,而是其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價格一旦下降,不再屬於稀缺品,他們購買的欲望反而沒有了。因此,導致這些商品的價格往往居高不下。

認識現代經濟的虛榮特征,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經濟的增長要靠需求來拉動,換句話說,每一種需求背後,都隱藏著無限的商機,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在人的每一種欲望背後,都隱藏著無限的商機。其欲望越強烈,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用就越大。可以預見,將來經濟的增長點和強大動力必然來源於人的精神需求,因為精神需求是人最高層次的欲望,而虛榮欲望是人最為強烈的精神欲望,人們在擁有足夠的金錢後,會不惜重金去購買虛榮品,在炫耀中得到巨大滿足。人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費中的虛榮成分就會越大,越貴的商品越能滿足虛榮欲望。其對整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事實上,在虛榮經濟方麵,有目光的企業家已經有很多的創舉:名牌經濟的風起雲湧、娛樂業的迅猛發展、"寵物經濟"的獨樹一幟,甚至足球行業的發達也直接派生於人的虛榮欲望。

瘋狂的石頭--笑談凡勃倫效應

內涵小笑話

有一天,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的徒弟,給了他一塊石頭,叫他去蔬菜市場試著賣掉它。石頭很大,很美。師父說:"不要賣掉它,隻是試一試。多問一些人,然後告訴我在蔬菜市場它能賣多少。"

徒弟去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擺件,孩子可以玩,還可以當稱菜用的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

徒弟回來說:"它最多隻能賣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但是不要賣掉它,光問問價。"

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很高興,說:"這些人太棒了,他們樂意出1000元。"

師父說:"現在你去珠寶市場,低於50萬元不要賣掉。"

徒弟去了珠寶商那兒。他簡直不敢相信,人們竟然樂意出5萬元,他不願意賣,他們繼續抬高價格--出到10萬元。但是徒弟說:"這個價錢我不打算賣掉它。"

人們說:"我們出20萬元、30萬元!"

徒弟說:"這樣的價錢我還是不能賣,我隻是問問價。"

雖然他覺得不可思議:"這些人瘋了!"但是沒有表現出來。最後,他以50萬元的價格把這塊石頭賣掉了。

徒弟回來,師父說:"現在你明白了,這個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試金石、理解力。如果你不要更高的價錢,你就永遠不會得到更高的價錢。"

趣評: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知識鏈接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這種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經濟學這樣說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進入大商場的櫃台,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願意買。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流通,往往能在市場上走俏。

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了解了"凡勃倫效應",可以利用它來探索新的經營策略。比如憑借媒體的宣傳,將自己的形象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上的聲譽,使商品附帶上一種高層次的形象,給人以"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印象,從而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賺錢的生意--笑談消費者剩餘

內涵小笑話

一個年輕人對一個大富翁說:"我能給您介紹一樁可以賺50萬歐元的生意嗎?"

"很好,"百萬富翁說,"你說給我聽聽。"

"聽說,誰如果娶您的女兒,您就將給他100萬歐元。"

"一點不假。"

"而我呢,我娶她隻要50萬歐元。"

趣評:當你對一件商品所支付的價格低於你願意支付的價格時,這部分剩餘叫消費者剩餘,它是吸引消費者爭相購買的有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