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微觀經濟學應用--企業經營與營銷策略(5)(1 / 2)

麵對事實,該公司的負責人道出了其"初衷",原來公司成立之初,為打開醫藥市場,采取了薄利多銷的政策,毛利率平均為2%,而在成立的頭幾個月一般納稅人正在申請之中,按小規模納稅人4%稅率計算稅款,有點承受不住,就產生了做兩套賬的念頭。"道理"好像很"充足",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根據征管法和增值稅暫行條例相關規定,稽查局對該公司除了要求補足稅款和滯納金外,還處以一定的罰款。當該公司法人代表收到稅務處理決定書時,追悔莫及,痛心疾首,大呼:都是做假賬惹的禍,公司"虧"大了!

精明的賣馬者--笑談合理避稅

內涵小笑話

布巴騎馬去趕集,不巧遇上了大冰雹。

"親愛的上帝,萬能的主啊!如果今天我能保住這條小命,我願意賣掉我的馬,並把賣馬的錢全部捐給慈善事業。"布巴無助地祈求道。上帝顯靈,冰雹竟然立時停息了。

進了集市,布巴便站在街邊叫賣起來:"看一看,瞧一瞧,好馬便宜賣嘍!"

"怎麼個賣法?"一個人問道。

"和馬鞍一起賣,馬五毛,馬鞍兩千。"布巴說道。

趣評:"合理"避稅已成為當前企業的一個時髦詞彙。

知識鏈接

避稅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上的漏洞或稅法允許的辦法,作適當的財務安排或稅收策劃,在不違反稅法規定的前提下,達到減輕或解除稅負的目的。

經濟學這樣說

企業避稅的方式多樣,關聯企業高進低出,或者低進高出,轉移利潤,涉及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或增值稅等;改變利息、總機構管理費的支付,影響利潤;改變出資情況,抽逃資本金等,逃避稅收。

例如,我國某企業從外國引進一大型設備,購買合同上規定:由外方派技術人員來指導調試,直到機組正常運行。外方在中國期間的食宿、交通統一由中方安排,不領取任何報酬。在安裝調試期間,外方采取分批向中國派出技術人員的方法,每批人員在中國居住時間均控製在90日之內。這樣,這些外國技術人員在中國無須納稅。

這是利用居所轉移避稅的典型例子。表麵上,外方人員在中國沒有獲得報酬。其實在中方支付的設備款項中已包含了外方技術人員的費用,外方人員從其外國雇主領取的報酬實際上是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

再比如,王某每月工資收入為2300元,其中800元為每月的房費支出,剩餘的1500元是可用於其他消費和儲蓄的收入。若王某所在單位每月向其支付2300元,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則王某個人應納所得稅為:"1500-500"10%+500×5%=125"元"。但若企業為其提供住房,而每月僅付其工資收入1500元,則其工資收入應納所得稅為:"1500-800-500"×10%+500×5%=45"元",王某可少納稅:125-45=80"元"。這樣對企業來說沒有增加額外負擔,而職工本人在消費水平不變的前提下,也規避了一部分稅收。

真情假意--笑談經驗陷阱

內涵小笑話

一對夫妻正在海灘上曬幹魚,太太看見一個穿三點式泳衣的女郎站在灘頭搔首弄姿。

"喂,你看!"她向丈夫叫道,"她和你崇拜的夢露一模一樣。"

但丈夫並不理會,繼續埋頭幹活兒。

"怎麼?難道你真的一點都不感興趣嗎?"妻子詫異地問道。

"當然,"丈夫冷淡地說,"她要是真和夢露一樣,你是絕對不會讓我看的。"

趣評:昨天成功的經驗很可能是今天的陷阱--經驗陷阱。

知識鏈接

一切的經驗和曆史都是壓在人們身上的重負,經驗告訴我們的隻是過去成功的過程,而不是未來如何成功。經驗是一種麵向過去的思考方式,而在我們這個"瘋狂"的時代,需要的是麵向未來的思考方式。我們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隻有兩種:一是經驗不足;二是經驗過於豐富。經驗隻會使人們變得凡事謹慎,不敢有所行動,從而錯失了很多機會。做出偉大成就的大多是經曆不多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很少被既有模式所束縛,對新的變化感受也最為敏銳,能從現有的形勢出發;而富有經驗的人,往往囿於許多的成見之中,照搬以前的經驗和經過檢驗的真理,卻有可能埋下失敗的種子。過於依賴經驗會使你形成一種慣性,在經驗的指導下,你不願去嚐試你的經驗裏所沒有的東西。

經濟學這樣說

如果你認為自己富有經驗,而且經驗常常為你帶來成功,那麼,就請你沒有偏見地想想看,你是不是更多時候被你的經驗所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