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旁敲側擊(1 / 2)

我繼續說:“東皋公、皇甫訥用遁隱拒絕了報恩,漁丈人、浣紗女用悲壯拒絕了報恩,他們都把不圖報做到了徹底。而伍子胥的知恩圖報也是竭盡了全力,正因為施恩者和受恩者都竭盡了全力,才演繹出了如此絢麗的篇章。但物極必反,什麼事都要有個度,同樣是針對於施恩與報恩的問題,也不要走入極端,否則就會是一場悲劇。”

“關於這個,是不是也有個故事呢?”老李看著我。

我點點頭:“有,是關於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老李說:“也是你說書聽說的?”

“是!”我點點頭。

“說說來聽!”老李說:“我倒是很想聽聽!”

我說:“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跟隨他的許多人在流亡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這些功勳說白了就在是在重耳最困難的時候都對他施過恩。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他在晉文公因饑餓而生命垂危之時,割下了自己大腿肉做湯救了晉文公,重耳複國後,論功行賞,當別人都在互相比拚誰的功勞更大之時,介子推卻躲回家中織草鞋,屢召不出。

“母親問他為什麼,他說文公能複國是由於他的賢德和各種條件成熟所致,這是天意,哪裏是我們的功勞?現在些人不明事理,爭功奪利,我很瞧不起他們,我寧可終身織草鞋,也不貪天功為己力。母親說那麼你不去做官,總得跟君主見一麵吧!子推說,孩兒無求於君,見他又幹什麼?母親又說,好吧,既然你能做廉士,我難道就不能做廉士之母嗎?於是介子推大喜,負母入山,遁隱山林……

“當然,如果此時介子推真是不願見晉文公或者是不願進朝庭,那麼也應該給重耳寫一封信,就算出於禮貌吧,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得明明白白,他應該有這個能力,或托一些朋友幫助表達讓晉文公成全他的心願,不管行不行,隻要他做了,介子推就應該是施恩不圖報的典範了。

“再說晉文公,如果心裏實在不忍,那就把介子推隱居的山封給他,也就算是知恩圖報了,雙方都滿意,美名雙豐收,可他們偏偏都沒有這樣做,兩個‘一根軸’碰到了一起,於是火花產生了。

“晉文公是一個有恩必報之人。他帶領軍隊搜山,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介子推則背著母親在山中到處躲藏,就是不讓你找到。晉文公越是找不到就越要找到,介子推是你越要找我,我就越不讓你找到。幾天以後,晉文公想出了一個絕招,放火燒山,介子推是孝子,他怕傷著母親,一定從山裏出來。大火燒了三天,結果是介子推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老李聽到這裏,插話說:“這事我怎麼聽起來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一個為了報恩而逼死了恩人,一個為了別報恩而害死了母親和自身,兩個人真是鬧出了一場荒唐的慘劇。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可最後卻落下了這麼一個結局。”

我說:“是的,這事最終讓晉文公後悔了一輩子。而老百姓卻很懷念介子推,並為他設立了祭奠的日子,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說句心裏話,介子推的行為並不是我心裏所讚同的,他的行為可以劃分為放火前和放火後兩段來評價,前段是屬於施恩不圖報,後段則是愚腐不化了。我認為寒食節的懷念應該是對他前一段施恩不圖報的認可才是……”

老李專注地聽著,點點頭:”嗯……”

我說:“其實,我的感覺是,施恩不圖報隻是做人應該追求的一種心態,並非是我們去刻意仿效的一種行為。就如前麵我說的‘做好事不留名。我們可以想著不留名,但不能因為怕留名而耽誤做好事。我們不想通過做好事達到什麼目的,幫助別人隻是我們內心中的心願。

“比如在公交上為別人讓個座,人家沒說‘謝謝’,也別不舒服,沒說就沒說唄!讓座又不是為了隻聽句‘謝謝’;捐款之後,發現紅榜上沒有你的名字,也別發火,沒有就沒有唄,捐款又不是為了上紅榜;幫助別人做了很多事情,可人家卻從未請你吃過一頓飯,也別委屈,沒吃就沒吃唄,幫助他時又不是為了吃飯。如果人人都能本著‘有恩於我不可忘,有恩於人不可不忘’的心態去處理事情,社會又怎能不和諧呢?心理又怎能不平衡呢。”

老李若有所思地看著我:“小夥子,繼續講下去。”

我說:“李叔,我個人認為,對於施恩者來說,最要不得的一種心態就是施恩圖報。施恩者把幫助人做為了一種條件,或者是一種資本。總是以自己有恩於別人自傲、自大。總是讓受恩者感到欠他的人情,時間一長,受恩者就會由恩而生怨,繼而又由怨而生恨,最後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