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隻需要在內閣做出決議後批閱即可。
這主要是秦華知道自己並不是治國的料,唯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而且即使自己的子孫出現昏君,在這種類似君主立憲製的製度下,國家也能永久的保持下去。
內閣可以決定所有的國家大事,但是沒有皇帝準許都無法實行,同時他們也沒有能力廢立皇帝。
建安三年、四年,下太平。
秦華在經過數年的修養後,實力大增。
也因為科舉製度的關係,各地賢才紛紛前來參加科舉。
就連沒有人來三顧茅廬的諸葛亮也在老師龐德公的教唆下前來科舉試試自己的實力。
建安四年最大的事情應該就是那一屆的科舉同時出現了三位狀元。
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同時前來參加科舉,三人各有所長,考官無法定奪,最後在秦華看到三饒名字後果斷宣布這一屆沒有榜樣和探花,三人全是狀元。
三人都是興之所至,三個少年心性的人原本隻是想來測試一下自己的才學,並沒有為官的意思,但是秦華怎麼可能讓他們離開,這三人可都是內閣的候補。
最終在秦華半強迫的邀請下,三人全部進入了門下省任職。
之所以沒有給予實權,秦華是想先拉進關係再,在門下省能夠經常見麵,有助於培養感情。
建安五年
三月
劉表病逝,在黃祖、荊州蒯家的支持下,最終還是作為長子的劉琦繼位。
蔡瑁心有不甘,這時他想起自己的族譜上記載荊州蔡家與蔡邕有親。
於是蔡瑁秘密聯係秦華,以蔡琰族饒身份請求秦華相助,並表示隻要劉琮能夠擔當荊州牧一職,荊州願意歸降。
秦華再次劉協的名義任命劉琮為荊州牧,對此劉琦等人自然不會認同。
所以秦華隻能令張遼再次出兵,以精兵二十萬兵發荊州。
在蔡瑁的內應下,張遼軍很快就拿下了荊州大半的地方。
劉琦無奈隻能向曹操和孫權求援。
這時候的曹操因為頭風的問題,已經不離政事了,青州實際有曹操長子曹昂負責。
曹昂在秦華身邊待了兩年,他知道秦華並非殘暴之人,也一心為了百姓,早已有勸曹操歸降之心。
在獲得青州實權後,曹昂就一直在模仿秦華的製度治理青州,他自然不會答應劉琦的請求。
唯有孫權願意出兵相助,但是即使加上孫權的軍隊依然不是張遼的對手,劉琦隻能放棄江夏,隨孫權前往江東。
不過孫權的環境也不好。
以為孫權一直不願歸降,並且逐漸有穩定江東的趨勢,秦華對江東實施經濟製裁。
所有商會都不準將物資賣給江東,於此同時卻不斷向江東運輸銅錢,導致江東百姓雖然有錢,卻買不到物資,經濟一度有崩潰之像。
加上山越不斷襲擾,此時的孫權比起曆史上要虛弱的多。
內閣和將軍府不斷有聲音要秦華直接命令部隊武力攻打江東,但是秦華一直擔心赤壁之戰再次上演,不肯聽從。
早在劉表逝世之時,張繡已經歸降秦華,所以現在秦華已經幾乎統一了除交州、益州、幽州和青州外的其他九州。
七月
袁譚上表稱:公孫度勾結異族,為禍百姓,請朝廷發兵討伐。
秦華準許,高順率十五萬大軍前往討伐,年底即攻破幽州,斬殺公孫度。
自此北方全部平定。
九月
在公孫度被殺的消息傳來後,青州曹操上表正式辭去青州牧一職,在家養老,推薦長子曹昂繼位。
秦華準許,並且正式建立東方軍區,以閻行為統帥。
曹操部將大多加入東方軍區,用來抵禦江東。
建安六年四月
秦華受到了劉璋的請降書。
原來劉備在進入益州後,就在徐庶的幫助分化劉璋部下,收歸己用。
好在劉備隻有三千兵士入蜀,劉璋短時間內還能應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的勢力越發強大,劉璋自知已經無力抵抗,唯有投降秦華。
在秦華的軍隊入蜀之後,形勢立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原本那些投靠劉備的世家大多在短時間內倒戈,就連劉備的軍士都有不少叛逃者。
本想著自殺殉國的劉備收到了劉協的手書,希望他能放棄抵抗,投靠朝廷,造福百姓。
最終劉備帶領自己的兩位兄弟投降了秦華。
秦華將劉備弄到了長安,在禮部為他找了一個差事。
至於關羽張飛兩人則是繼續留在了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