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雲南古塚 第二百一十九章:棺槨(1 / 2)

王胖子聽老.胡這麼一說,拿過老.胡手中青銅古器翻騰起來,觀察了半天說道:“可不嘛!這玩意當然眼熟,我們以前可是見過這種東西,上次跟美國妞來雲南下鬥的時候,在獻王墓中也發現過這些古器....這麼說來,難不成這個山洞中的墓室會是獻王墓...”

老.胡暗皺著眉頭說道:“你也看出來了!這的確跟我們上次下獻王墓發現的青銅古器同出一轍,不過這個墓是不是獻王墓我說不準,實在是太過怪異...外麵的佛像與壁畫上所刻畫的一切,都不像是獻王墓的樣子...”

老.胡跟我們講道,他們以前下過一個鬥,是獻王墓。而那個獻王是古滇國之人自封為王。那個鬥中的青銅古器與現在我們所見的幾乎一模一樣,古滇國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栩栩如生。以裝飾題材中動物圖像而言,古滇國青銅器經常出現的就有四十餘種,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精致逼真。

古滇青銅器與我國其他邊疆文化有著較大的差別,不僅有兵器戈、矛、叉、劍等顯然受中原商周青銅文明影響的青銅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國社會生活為主題內容的貯貝器和銅扣飾,明顯具有滇王國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聽聞老.胡所言,我疑惑地問道:“如果按老.胡你所說,這個獻王就是古滇國之人,可這個墓的曆史可不是百年之久。最起碼已有千年之久。如果真是這樣,那葬龍聚氣可是已經成型...這樣說來,明顯說不通啊...”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楚威王時(前298年─前263年)使將軍莊將兵循江上,略近蜀黔中以西。至滇地方三百裏,旁平地肥沃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指出在楚頃襄王時,莊奉命南征。大約在前279年時,領兵通過黔中郡,經過沅水往南,攻略西南。連克且蘭(今貴州省福泉市一帶),征服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一直攻到滇池(今雲南省昆明市一帶),征服了黔中、夜郎、滇等地區。莊以兵威戡定其地屬楚,正要歸報楚王,而楚國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時再度被秦國攻占,莊回國之路斷絕,遂留在滇池自立為滇王,號“莊王”。

秦始皇時,曾打敗滇國,並開通五尺道至當地,但秦朝滅亡後,交通再度中斷。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時,滇國歸降,並在當地設置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同時賜“滇王之印”,並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東漢時,隨著漢朝郡縣製的推廣、鞏固以及大量漢族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完全消失。據黃懿陸《滇國史》的考證,古滇國當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滅亡。古滇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製帝國。它勃興於滇池之濱,鼎盛於戰國至西漢時代。由於偏居西南一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於曆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

雲南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存在了一種獨具風格的青銅文化。當時的古滇國民族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樣樣都用青銅製作,而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多限於兵器和禮樂器。

如果這樣算來,就算是古滇國滅亡,有殘留的一些古滇國遺民在雲南一帶自封獻王,改朝換代好幾番,曆史的痕跡一定有千年之餘,如果真是這樣,這個墓穴的曆史痕跡已有千年。

老.胡也是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能解答,黃程說道:“先不用考慮如此之多,隻要我們找到主墓室,開棺就能知道棺中墓主,倒時候就能知道關於這裏的一切!眼下的問題是,這裏已經無路可走!四周岩壁環繞,似乎已走到了盡頭...”

聽黃程這麼一說,我們才反應過來。剛才大夥都顧著眼前的青銅古器,沒有注意四周的情況,現在定睛一看,還真是四周石牆環繞走到了盡頭!王胖子叫嚷道:“大夥四處找找,剛才那前殿不也是如此,說不定哪裏有機關的設定,有著暗道的存在...”

我們幾人在四桌尋找起來,幾乎都把整個墓室都翻遍了,都未曾發現機關暗道的存在,老.胡說道:“還真是走到了盡頭!這裏應該就是存放陪葬品的地方。可奇怪的是,主墓室在哪?墓主的棺槨又在哪?一定還有其他的暗道存在,我們往回走去,四處尋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