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十五、戰火再起 衛青奔襲燒龍城(1 / 2)

劉徹覺得王恢之計可行,便立即付諸實施,將三十萬精兵提前埋伏在馬邑城外的山穀裏,然後派馬邑人聶翁壹為使者,前去邀請匈奴單於到馬邑會盟。

劉徹得意地想到,冒頓當年是設伏的高手,我今天也效法他一把,用伏擊來擊殺他的孫子,算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孫吧。

劉徹暗自竊笑。

軍臣單於聽說能低價買到馬邑城,大喜過望,立即率領十萬大軍,滿懷信心前來會盟。

快到馬邑城了,軍臣單於突然覺得不對勁:這裏是匈奴與漢朝貿易的最大集市,牛羊馬匹比別處多本不為怪,可這些牛羊馬匹怎麼沒有人牧放呢?

軍臣單於又想起張騫曾經說過的,漢皇秘密策劃對匈奴的戰爭一事,更加覺得其中可能有陰謀。

恰好有幾個漢朝的兵丁從不遠處經過,軍臣單於派人抓來詢問,漢朝兵丁原原本本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和盤托出:

漢皇在馬邑城外的山穀裏布下了三十萬精兵,以出售馬邑城為名,誘匈奴單於前來會盟,實為擊殺匈奴單於以及匈奴大軍。

軍臣單於聽後大吃一驚,哪敢耽擱,急忙帶著他的十萬大軍,旋風般地刮回了草原,劉徹的斬首行動失敗了。

但劉徹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竟然與張騫被匈奴俘虜後的口供有關。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133年。

每次讀史至此,林化一都要掩卷遙想:

如果是當年的冒頓,在得知劉徹有開戰的準備時,哪能置之不理無動於衷呢?

冒頓時期,匈奴探馬遍布中原,劉邦的一舉一動,皆在冒頓的視線之內。

而如今,劉徹在位於漢匈邊界的馬邑集結了三十萬大軍,軍臣單於竟然一無所知,險些上當。

假如冒頓同樣也是一無所知,當發現劉徹在馬邑屯兵三十萬時,立即會明白戰爭在即,冒頓又會如何處理呢?

林化一想,冒頓一定會想方設法再設一個大局,讓不知天高地厚的劉徹來鑽,讓劉徹輸得心服口服,從此再不敢對匈奴有非分之想。

可惜軍臣單於遠沒有他爺爺冒頓單於的謀略。

其實,在截獲張騫後獲知漢朝準備對匈奴動手,軍臣單於就應該早作戰爭準備才是。

可軍臣單於錯誤地認為,隻要扣下劉徹派往月氏國的使者,劉徹聯係不到月氏國,就不敢獨自與匈奴開戰。

於是,即使已經知道劉徹有對匈奴宣戰的野心,軍臣單於仍然無動於衷。

如今,軍臣單於知道了劉徹的馬邑之謀,麵對即將來到的戰爭,應該想到,這將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全麵戰爭,冷靜地思索一下怎樣應對這場戰爭,下步棋該如何走才是。

可軍臣單於卻沒有那樣做,而是發起了匹夫之怒,在沒做任何國內防護的情況下,親自率領大軍深入漢地,開始了瘋狂的報複性搶掠。

軍臣單於仍然是老目的,搶財物糧食,掠人口作他們的奴隸,以此想讓劉徹膽寒。

這可能嗎?

愚蠢的軍臣單於哪裏想到,年僅十幾歲的劉徹早已做好了戰鬥準備,在馬邑之謀失敗以後,立即命令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員大將,率領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穀四個方麵同時出擊,對入關的匈奴軍以迎頭痛擊,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從此拉開了序幕。

衛青率領的軍隊出師最為順利,他們出上穀北上,並沒有遇到軍臣單於的大軍,乘機跨過長城,直搗匈奴的老巢龍城,將龍城內的七百多人全部殺死,又一把火將龍城化為灰燼,搗毀了龍城那高高的祭壇。

從此,龍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而著名的神箭手李廣則出師不利,剛出雁門關,便與匈奴的主力軍相遇了。

雙方兵力懸殊,兩軍混戰,漢軍大敗。

本來正在生病的李廣,也負傷被匈奴兵生擒活捉。

李廣成了匈奴人的俘虜。

為押送方便,匈奴人用繩子編了一個網子,將網子綁在兩匹馬之間,將李廣置於網中,押往匈奴。

李廣佯裝死去,任身體在網子中間搖擺,而暗中卻用眼角的餘光觀察著周圍的動靜,等待脫身機會。

突然,李廣看到一名少年兵士從他身邊經過。

李廣哪能放過這樣好的機會,猛地飛身而起,躍上了那位少年的馬背,奪得了匈奴兵的弓箭,一邊箭無虛發地射中匈奴兵士,一邊策馬南奔,奪路逃了回來。

匈奴人尚勇,看到李廣重傷之下仍然如此了得,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稱他為飛將軍。

後來,李廣被派去鎮守右北平,匈奴人聽說飛將軍在那裏駐軍,幾年都不敢到右北平去滋事。

兩軍交戰,雖然各有勝負,卻打破了匈奴兵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話,更加堅定了劉徹與匈奴一戰到底的決心。

而匈奴的軍臣單於呢?

他本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重建龍城,因為龍城的祭壇是匈奴人心中的旗幟,隻要那麵旗幟在心中飄揚,匈奴人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