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牧民(1 / 2)

要像當地的牧民,有幾樣東西是需要學的。

首先是騎馬,像蒙古人一樣地騎馬。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牧民無論男女,從出生就開始和馬打交道,每個人都是好騎手。

以李明揚的身手,學會騎馬自然不難,但像牧民一樣騎得自在瀟灑卻是不易。好在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對李明揚都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李明揚很快和巴圖家的馬建立了感情,每天的騎行也越來越自然。

要學的第二件事情是生活習俗。珍惜水的習俗,使牧民很少像城裏人一樣的洗臉。傳統的做法是:他們一輩子不洗澡,洗臉用一碗水就夠,先含進嘴裏,再吐到手心,再摔到臉上。衣服從新穿到爛,也從來不洗,所以身上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

李明揚也學著開始不洗臉。沒幾天,臉上便泛起一層油光,加上日曬,皮膚黑中透著油亮。隻是李明揚的身體經過多次淨化,長時間不洗也沒有什麼異味。

要學的第三件事情是蒙古禮儀。蒙古牧人有很多禮儀和禁忌,比如獻哈達的禮儀、敬酒的禮儀、敬神的禮儀、待客的禮儀,等等。在跟著巴圖放羊的過程中,聽著巴圖一點一點地講解,李明揚對蒙族的基本生活禮儀和禁忌有了不少了解。

要學的第四件事情是飲食。貧瘠的草原上,牧民首先更重視的是食物是對人生存的重要性,而不是營養是否均衡。因此,傳統的蒙餐隻有動物的肉類製品和奶製品,吃牛羊肉馬肉,吃風幹肉和奶酪,吃動物的內髒,喝馬奶、酸奶。雖然很乏味,很難說好吃,但是為了生存也必須食用。在牧區蔬菜等於動物的草料,調味品更是視為異味。直到定居後,有些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才逐漸改變。

不知不覺,時間已到八月,這時的李明揚幾乎變成了蒙古人,穿著滿是風塵的袍子,腳下黑色的馬靴,一張黑黝黝的麵孔,還有因從小騎馬而稍有變形的腿,甚至虎虎走路的姿勢。馬術到了人馬合一的境界,連巴圖都誇李明揚的馬術,說李明揚前生一定是個蒙古人。兩個月的時間,李明揚不僅學會了簡單的蒙語,更學會了內蒙人說普通話。不認識的人都不會懷疑,李明揚就是一個當地的牧民。

這天,李航打來電話,說導演王全部已經到了阿拉善,開始在當地尋找演員,並通知李明揚過去試鏡。

下午,李明揚來到了阿拉善鎮沙漠王酒店,王全部就住在這裏。

來之前,李明揚考慮以什麼形象去見王全部。根據小娛記的記憶,李明揚知道,原來的電影裏麵除了於楠,其餘都是當地找的普通群眾。前後有10幾名阿左旗人在影片中做群眾演員。其中出演圖雅兒子紮雅是阿左旗蒙古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影片中所用名是他真名。出演圖雅女兒的是阿左旗幼兒園的一位小朋友。寶力爾的扮演者彭鴻祥則是在巴彥浩特開了一個名叫“三色秀麻辣燙菜坊”的小店老板。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追求樸實自然的影片風格。在最後的影片中看不到任何表演的痕跡,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真實的狀態,每一個眼神、動作和細節都特別真實,這也給影片帶來了略感沉悶的基調。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省錢。以當時僅十萬元的拍攝經費,根本請不起專業演員。

群眾演員最主要的特點是很少表情,即使到了矛盾衝突的情節,仍然是很木訥,眼神呆滯,沒有專業演員的相互接應,起承轉合。群眾演員還往往因為拍攝過程中的緊張,在行動上顯得很笨拙,肢體不協調,很少主動去響應劇情的需要。這就使得於楠在影片中僅有的幾次燦如鮮花的笑容特別突出,和群演的木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墨汁滴入水中,立刻將畫麵暈染得明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