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反應(1 / 2)

第二天,相關的電影評論陸續發表。這些評論正麵評價的居多,也對影片提出了一些問題。

京華時報的標題是:《霍原鉀》提升武術片境界。文青寫道:《霍原鉀》的武打場麵引人入勝,首要功臣當然還是李連捷,他幹淨利落的動作,甚至在第一時間裏就勾起我對黃飛鴻、方世玉、陳真的美好回憶。影片運用了不同的剪輯手法來表現不同場次的擂台比賽,有效避免了節奏單調可能帶來的枯燥感。影片的許多故事情節是在比賽過程中同時講述的,在許多場比賽中,拳腳不僅僅是“打鬥”,更是比賽雙方無聲的“對話”。這是影片之所以武打戲很多,情節卻不顯得匱乏的最主要原因。《霍原鉀》卻告訴我,如果隻有一顆逞勇鬥狠的心,那麼即便是李連捷的拳腳,也隻會越精彩越禍害。

新京報的標題是:一場無節製的道德拷問。一點格鬥、一點複仇、一點江湖義氣、一點田園牧歌,再加上一丁點兒失明的女人,放到坩堝裏攪和攪和,就成了電影《霍原鉀》。那念著咒語的嘴唇過於肥厚,讓僅有的故事顯得脆弱不堪。導演顯然像一個巫師,他混亂的邏輯和布道把人帶到荊棘地,而有關華夏武術“精髓”的謎語,在後麵窮追不舍。

齊魯晚報的標題是:《霍原鉀》——李連捷一個人的武俠。95分鍾的電影,李連捷實來實往的拳腳仍然讓人拍手叫好,但大多數的段落裏,曾經的武者李連捷一本正經地為我們講述武學的大義。應該說,《霍原鉀》中李連捷闡釋氣節的內容,遠遠壓過了高空對決、拳打四國大力士這種剛猛的場景。。在一般的場景裏,如果有這麼多喋喋不休的講述,會讓人感覺可笑。不過由於李連捷把這個講述放到一代武術宗師的命運改變這樣的大背景下,所以基本上能夠讓觀眾接受。

東南快報的標題是:《霍原鉀》少些言誌 會更好看。文青寫道,剛看完《霍原鉀》,感覺百味交雜。如果單從動作場麵看,《霍原鉀》應該沒讓人失望。我最喜歡前兩場,高空擂台,驚心動魄;酒樓死搏,生猛狠辣。至於後麵幾場,就不是很爽了,因為無論是打洋人大力士,還是鬥日國小浪人,都是點到即止,以武會友。而且由於劇情原因,縱然結局打得鮮血橫飛、異常慘烈,但觀眾看著霍原鉀的將死慘狀,難免心情複雜:入戲的會感動得熱淚盈眶,不入戲的則會比較不耐煩,怎麼李連捷也學《十麵埋伏》的小妹,中毒後還嘮叨了幾分鍾家國大義,有點長。煽情可以,但太刻意了就削弱效果了。無可否認,《霍原鉀》是李連捷的言誌電影。影片的大部分對白都在傳達捷哥對武術對人生對道義的理解,很淺,有點煩,但不討人厭。

但是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對李明揚的演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還有不少專門評論李明揚的影評,都是這樣的標題:《神一樣的演技》、《國際影星的水準》、《表演能帶有魔力嗎?》、《他是誰?》《影片最大的驚喜》。

敏感的記者意識到李明揚是個很大的新聞題材。從早上開始,陸續有網站和媒體要求對李明揚進行專訪,到了中午,要求采訪的人越來越多。但此時的李明揚已經帶著唐煙,和李連捷、於祖仁、孫莉一起回到了江滬。李明揚還不知道的是,媒體已經因為他而熱鬧起來,李明揚的名字傳遍了娛樂媒體圈。

找不到李明揚本人,記者就發揚刨根問底的精神,查李明揚的“黑”曆史。可一查發現,李明揚的曆史資料太少,幹淨得像孩子一樣。僅能查到李明揚是個好萊塢過來的演員,到華夏後參加了《霍原鉀》的拍攝。至於李明揚在米國出演過什麼電影、為什麼來國內、在國內還拍了什麼電影、屬於哪個公司、有哪些好朋友,都一時查不出來。李明揚的神秘更激起了廣大記者的興趣,一場更聲勢浩大的調查開始了,已經有記者委托好萊塢的朋友幫助調查李明揚在米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