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為何喝過名人雞湯,卻拿不到成功通行證
有次聽高曉鬆的節目把我氣壞了。
高老師說他放棄了北京城裏的大房子,跑去鄉下安居樂業,講了很多在農村如何貼近大自然找回了生命的真諦,大家都應該搬去農村體驗生活的話。說得我都心動了,也想馬上去看看鄉下哪裏可以過這樣的田園烏托邦生活。
結果說到一半被馬東無情揭穿:“你明明是去美國加州的鄉下買了一套別墅!”
這不逗我們這些普通人玩嗎?誰要當真也賣掉自己的房子,真就隻能哭了。
不過也怪我自己,一連正價買入高老師寫的好幾本書……普通人一旦和名人有了消費關聯後,就容易對該名人變得“輕信”。
反倒是我爸,對高老師的印象還停留在寫青春歌曲的形象上,才聽到說“賣了北京房子去鄉下住”,就罵了句“胡鬧!”扭頭走了。
喜歡名人大咖是一回事,怎麼去理解他們分發的“雞湯”又是另一回事。
可能A名人說了一套方法論你覺得很對;而B名人分享了一套截然對立的方法論,聽上去也很有道理,A和B都很成功,錯的卻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本不同,你和名人大咖們也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名人的“雞湯”往往還來自演講、視頻談話的片段整理,其篇幅隻來得及告訴你他在當下的結論和感悟,可就你們所站的位置、麵對的時代而言,卻可能天差地別,因此就會出現名人“雞湯”反而有害的情況。
有個朋友特別喜歡寫作,聽過一次吳曉波的演說,就四處宣揚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越說越不想好好工作。
我說:“你知道吳曉波是誰嗎?”
她說:“當然啦,著名的財經作家,成功人士、跨領域名人,他開始寫作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必須出一本書,看他現在多成功啊!”
我說:“那你知道他還是島主嗎?人家在一九九八年時才三十歲出頭,就出手買下了千島湖的一個小島,在島上種了四千多棵楊梅,蓋了別墅,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可以安靜寫作的書桌。”
吳曉波是個很勤奮的作家不假,他說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也很棒,可演講裏卻沒說他的底氣和資本不僅來自創作,還來自頗具策略的投資。
我們身邊充斥著許多高人大佬,大佬們成功了,常常喜歡分發“雞湯”,而他們最愛講的故事是什麼呢?馬雲喜歡講融資失敗的例子,吳秀波愛講跑龍套的故事,網紅會回憶如何夜不能寐地創作也沒有人關注的故事,被名利捆綁的大腕們最愛講他們掙脫名利束縛、追求自由內心的故事。
如果隻需照著名人雞湯和他們總結的人生經驗複製就可以,那人生就太簡單了!聽高人講話,恰恰不能隻聽結論,最重要的東西都在中間的邏輯和過程裏。如果中間那部分沒有講,光知道開始如何如何,結論如何如何,什麼價值都沒有。
有個流傳很廣的關於馬雲的段子,說馬雲剛開始做阿裏巴巴的時候,去找投資人,投資人因為馬雲長得不好看不肯投,幸虧軟銀孫正義有眼光投了,之前沒投的投資人後悔不迭。
可在今年的投資年會上,傳說中當年“因為看臉錯過了馬雲”的天使投資人卻表示:“如果馬雲還拿著當年的商業計劃書來,依然不投,因為他要做B2B①,而後來他悟出來和做成功的恰恰是2C②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