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平凡如你我,如何寫出高段位的文章
寫文章的時候,有兩個基本問題是始終存在的:第一,在選題的時候,你能比別人擁有多寬的眼界?第二,在同等選題下,你能比別人思考得深入多少?
思考和表達,往往是兩回事。
有可能整個過程裏,你思考了一百分,但以文字進行傳遞的時候,受字數和形式所限,卻隻能傳遞出六十分;而另一個人思考了六十分,傳遞出來五十分。
從表麵上來看,差距隻有十分,但在這背後的思考卻有著四十分的差距。
如果想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從一開始就需要帶著問題去收集需要的素材,而不是先收集足夠多的素材,僅根據現有素材寫作。
當一個話題特別吸引我們,讓我們想動筆的時候,我們對它一定是充滿好奇的。所謂好奇,就是你的腦海裏有一連串的問號,亟待解決。然後揣著這堆問號你就可以出發了。
我們搜索信息最重要的工具是搜索引擎,但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羅列出來的相關素材很多,但大部分卻都很雷同,這樣的情況下,盡管你閱讀了一屏又一屏的資料,卻不足以回答腦海中全部的問號。
不過這不是最要緊的問題,因為那些通過簡單閱讀即可消除的問號,是一些最底層的基本信息,而那些留存待解的問號,才是我們需要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入口。
前一陣子,“斜杠青年”作為一個標簽突然大規模流行起來。我對這個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我身邊的許多朋友都擁有著“多重身份”,而且我覺得這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在閱讀了一些媒體報道、社交媒體文章後,我基本知道了什麼是斜杠青年、他們的基本狀態、大概的收入這些基礎問題。
但在看完大部分相關資料後,我心裏的一個疑問卻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既然斜杠青年指那些同時擁有多重身份的人,那麼他該如何處理這種“多重職責”和專注之間的關係呢?
由此引申出來一係列問題:
盡管從表麵看,多份工作可以幫你賺到比一份工作更多的錢,但這種多元化能維持多久呢?
再者,由於精力時間要分配給多個工作,那麼從長期發展上,會不會導致哪種能力都不專精,反而限製了一個人的成就?
如果帶著以上問題去閱讀一些所謂的新聞“報道”和采訪,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都圍繞著事先預設好的結論展開,太過於渲染片麵個體的成就。
一個斜杠青年最多可以擁有幾份工作,以及他如何抄捷徑賺到了多少錢,而沒有一種critical thinking的思路,願意探討這種做法的潛在風險和可持續性,更沒有把斜杠青年放在人生的時間維度裏進行考慮和分析。
一篇文章說,某某大學畢業生因為在大學時期做過學生社團,找不到工作時,幹脆自己注冊了三家公司,一下子擁有了多重身份,當起了斜杠青年。
文章以讚許的口吻,把擁有三張印著自創title的名片當作這位青年人的成就,並以此標榜畢業生作為斜杠青年多麼成功,讓人讀後反而疑竇叢生:做過社團就可以當斜杠青年了嗎?這個人的收入究竟是因為斜杠創造出來更多機會,還是因為原本就有資源?
對複雜問題規避不答,隻描述單一現象,隻會讓讀者覺得膚淺,因為你的文章隻提供了例子,沒準兒還隻是個案,毫無有價值的分析。
寫出深度文章的第二點在於,在信息的追蹤溯源上,盡量比別人多走一步。
看到一個陌生的名詞,大部分人都知道去百度一下,但跳出來的結果卻大多是他人編譯、截取過來的一些介紹。
還是以斜杠青年為例,如果訴諸百度,那麼蹦出來的答案會是:“斜杠青年最早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