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41(1 / 1)

第八節

那些最折磨你的,才是你內心真正所求

朋友推薦我看蔡穎卿的書,隨手翻開一頁就被擊中了:

“並不是從生活中逃離幾天,我們就能或才能找回自我完整的感覺。”

之前有個小S寫的帖子流傳甚廣——《你覺得委屈是因為對自己不夠好》。這個帖子叫好聲一片,我自己也轉發收藏了,但返回頭來看,怎麼才算對自己真的好呢?

社會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女人一定要舍得給自己花錢,一定要舍得拋開家庭和孩子獨處——離家喝下午茶,同好朋友度假,放下一切去美容沙龍,一擲千金去商場血拚……

這些有效嗎?

的確有效,但治標不治本。

金錢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在意氣風發地刷卡的一刹那,算是出了口惡氣,但短暫的逃避後還是要回歸日常生活,問題和煩惱照樣堆積在那裏,並不會隨賬上的餘額而縮減。

況且,按照“越逃離、越快樂”的原理,快樂應該是件技術上可行而且很容易達到的事兒,但在現實中,為什麼大家還總是喜歡別別扭扭地折磨自己呢?

因為越是折磨我們的,往往越是我們內心深處覺得有價值去投入的。潛意識裏,當我們選擇了去堅守某樣事物的時候,盡管厭倦痛苦,它們卻代表了我們內心深處真正希望堅守的某種信仰或品格:

——每天都不想上班,卻沒有一天放棄工作,堅持的意義是對自立人格的向往。

——一邊和家裏人吵架,卻沒有一日不回家,是因為心裏恪守著對家庭的忠誠。

——抱怨孩子擠占了全部業餘時間,卻依然投入全部精力,是因為對孩子投入了時間,便收獲了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獲得的全心全意的愛。

如果總想著用“獨處”和“出走”來對抗或者超越這平凡甚至庸常的生活,反而越對抗越絕望,因為你會發現根本無法真正隔離出獨處和逃避的時間。

正因為無法清清楚楚地畫出完全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刻,還不如就利用操作家務的智慧、全心陪伴孩子的快樂、專心工作時的熱情來感受種種逃避不開的“義務”中的享受,再從這種感受中支取快樂,來麵對每天循環的生活。與其看到自己消磨時光,不如多想想所守護東西的價值,既不是試圖去“戰勝”生活,也不是“屈服”於什麼,而是在每一個時刻都與自己和身邊的一切善意相處。

台灣廚事美學家蔡穎卿的做法是:珍惜善待原本卑微的清掃工具,投資可以長久使用、帶來美感的器物;在親子共廚時完成美學教育……以開放的心情去發現“一杯一盤帶來的生活趣味”。

這個社會,女性承擔了子女、妻子、母親的角色,更重的負擔其實是對價值的定義。

當社會所期望你完成的價值與自我想選取的價值無法平衡時,心中就會陷入掙紮。比如我們永遠需要一個理由,宣告我們為什麼必須工作,為什麼必須回歸家庭?為什麼必須當全職媽媽,為什麼必須重返職場?因為有了價值的框限和衝突,在哪裏都好似坐立不安,無法坦然。

更麻煩的是所謂的自由和時間一定是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縮減的,然而當生活啟動轉化時有良好的心態,便會發現在原本“自由”不斷減少的同時,也衍生出許多無法形容的滿足充滿生活的瞬間。短暫的逃離和任性的血拚是愛自己,以積極心態在生活的細節上鋪陳也是愛自己,屬於我們生活中自由與不自由的一體兩麵,輝映在每個人的自我認知裏。

好的生活不是在市井中夢想著桃源,而是日常柴米油鹽中守得住窗前的明月,還有心力去尋遠山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