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陸山再次見到周文,周文帶著他去了選中的地段,“建造的工匠都已經準備好了,需要怎麼建造由你來指揮,明天就開始。”
陸山表示沒有問題。
第二日,在陸山指定的地方開挖了漂塘,並從洛陽城的官窯裏運來磚頭,砌起了熬煮材料的灶台、烘幹紙張的甬道和打漿池,幾日時間,所有的設施就已經建造完畢。
漂塘裏已經蓄了水,並漚上了被切碎了的樹皮,麻,秸稈,破布等材料,周文過來查看過一次,命工匠伐木把紙坊給圍了起來。
一個月以後,造紙坊的各種設備也都已經設計完成,陸山準備試製第一批的紙,先是把漚好的材料撈出來,用草木灰水浸泡幾個時辰,然後放到特製的鐵鍋內熬煮,幾個時辰之後,把熬煮過的材料再次撈出來舂搗,然後再把舂搗過的漿水倒入打漿池內繼續打漿,等到漿水的溫度降下來後,開始用紙簾抄紙,由於是第一次,這道工序是陸山親自操作的,他讓幾名工匠在一旁觀看他是如何操作的。
陸山抄了大概有近百張紙,累的是腰酸背疼的,他命人把抄出的紙一張一張的疊好,放到壓紙板上,擠壓出紙張中的水分,然後把紙一張張的放到烘幹紙張的甬道內。詢問了工匠後得知他們對各項工序都已經熟悉了,就讓他們繼續操作,自己則是返回家中把細化後的流程記錄了下來,分為七步,切割,漚料,漂洗,熬煮,舂搗,打漿,抄紙。
最重要的還是漂洗和打漿兩道工序,想要讓纖維和膠質更好的分離,就要不斷的嚐試各種紙藥,當然這些現在他都不用操心,他隻要造出用來寫字的紙張就行。
第二天,陸山來到紙坊,看到眾工匠圍在一起,他走了過去,分開工匠,第一批紙已經烘幹了,色澤上還是比較白的,用手試了試紙張的厚度,還不錯,他命人取來筆墨,準備試一試寫字的效果。
他寫下了“白紙”兩個字,隻有少許的滲墨現象,應該是漿度不夠的原因,他命人把漂洗,舂搗,打漿三道工序加大力度,他則是帶著紙張去見周文,周文取過一張紙,命人磨上墨,揮筆寫上了兩行九章的詩句。
待墨跡稍幹,周文有些激動的拿起紙張,對著光線看了起來,因為激動拿著紙張的手不住的抖動,連叫三聲好,把紙放回桌麵,望向陸山,“所有的紙張都能做到這個樣子?”
陸山點了點頭,“是的”。
周文馬上拉著他向紙坊走去,來到城外的紙坊,周文在紙坊轉了一圈,看到一張又一張的紙被抄出來,問道,“一個月能生產多少紙張?”
陸山笑道,“那要看大人需要用多大的紙,現在造出來的原紙有些大,如果裁切成四份的話,一個月大概能造出萬餘張。”
“造紙之術可有記錄?”周文接著問道。
“每道工藝皆有詳細記錄。”陸山答道。
“好,把造紙之術馬上送到我的府上,再給我準備一百張原紙,我命人快馬送到長安,呈給陛下。”周文有些激動,準備返回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