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羸看到了,就對魏王說:“大王,你相信嗎?我不用箭,隻要把手中的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兒射下一隻來!”
魏王可一點都不信:“哪會有這樣的事情啊!我從沒見過不用箭就能射下鳥兒來的事情呢!”
更羸笑著說:“大王今天就能見識到了!”
不一會兒,那隻掉隊的大鳥飛到了他們的頭頂,它的速度很慢,好像心情很不好似的,一點也不合群,嘴裏還發出低沉的叫聲。隻見更羸拿出弓來,對著天空,也不搭箭,隻是把弓弦拉滿了。然後,“咣”的一聲鬆開,那隻鳥兒“撲棱”了幾下,果然就從天空中掉到了地上。
魏王一看,真是沒用箭就把鳥兒射下來了,他命令手下把鳥兒撿過來,全身看了一個遍,吃驚地說:“天底下竟然有這樣的事情!你是怎麼做到的呢?快說來聽聽!”
更羸笑著對魏王說:“其實沒什麼的,因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
魏王更奇怪了:“你是怎麼知道它受過箭傷呢?它在高高的天空,我們在地上,根本看不見呀!”
更羸笑著繼續對魏王說:“我是從這隻大雁飛的姿勢,還有它的叫聲中知道的。這隻大雁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讓它沒有力氣,它叫的聲音很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已經很久了,老是追不上前麵的雁群,心裏很孤單,希望同伴們能等等它。中過箭傷的鳥兒,傷口還很疼,它心裏當然害怕了,所以當它聽到下麵弓弦的響聲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拚命地向高處飛,想躲開射上來的弓箭。可這麼拚命一使勁,傷口就又裂開了,全身無力,翅膀也就飛不動了,於是,它隻能從天空掉下來了呀!”
魏王和他的大臣們聽了,都佩服地豎起了大拇指,稱讚更羸是一個聰明的射箭高手,竟然達到了這種高明境界。更羸又請求魏王允許他把這隻受傷的大雁帶回去,治好它的傷,讓它重新飛回天空,因為更羸從不射殺受傷的小動物。魏王同意了他的請求,還賞給了他很多禮物。後來,人們就總結出“驚弓之鳥”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受過驚嚇、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惶恐不安的人。
良好的洞察力能讓人一眼看穿事物的內在,這就需要平時多觀察、多分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好的洞察力,隻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要仔細分析,準確判斷,這樣也能讓人對你“驚人”的能力豎起大拇指。
長孫皇後——勤學謙虛造就中國最完美的皇後
人們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站著一位偉大的女性。這話一點都沒錯,比如,曆史上很有名的皇帝唐太宗,他在位的時候,國家強大,百姓幸福,除了那些能治國打仗的大臣,這跟他賢惠的妻子長孫皇後也是分不開的呢!
長孫皇後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從小就喜歡讀書,通情達理,是個有知識有修養的女孩。她嫁給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還沒當上皇帝。後來,李世民當上了皇帝,成為了唐太宗,她也被立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後,成為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性!
雖然當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後,她可一點也不驕傲,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自己善良謙虛、勤學耐勞的美德!每天早晚,都會去向太上皇李淵請安問好,恭敬地侍奉他,還是像一位普通的兒媳婦一樣,盡心盡力,一點也不偷懶。對後宮裏的妃子,長孫皇後也特別寬容,如果有人生了病,她就會派人送藥,還會親自過去看望她們。後宮裏的妃子和宮女們都說:“長孫皇後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既是尊貴的皇後,又是讓我們無比尊敬的大姐姐!”
你看,她多有風度和內涵呀!雖然地位變得高了,可做人做事的風格一點也沒變,還是像以前那麼的善良和端正!所以,唐太宗對她也十分尊重和器重,每當和大臣們開完朝會,回到後宮,就會和她談論一些國家大事,聽取她的意見。
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孩,但她自己過多幹涉國家大事的話不太好,怕影響丈夫的決定。她認真地對唐太宗說:“您聽說過會在早晨打鳴的母雞嗎?我作為您的皇後,如果幹預國家大事,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呀!”
唐太宗堅持要聽聽她的看法,笑著說:“哎呀,你就別謙虛啦!我知道,你一定能對我提出有益的建議呢!”
長孫皇後無法推辭,就對丈夫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兩條建議:“居安思危,任賢納諫,多聽取大臣的意見,哪怕是反對您的觀點,也一定要聽,一定會有好處的!別的,我就不知道了!”雖然唐太宗給了她幹預國家大事的機會,可她還是謙虛地建議丈夫多去請教那些有能力的大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品德呀!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她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加強軍事訓練,在太平安定的時候也不放鬆;他信任手下的大臣,認真聽取他們的治國方針,國家的實力一天天地增強,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給唐太宗的治國建議,長孫皇後還是一個非常節儉的好皇後。她的兒子李承乾從小就被立為了太子,按說太子的花銷應該多一些,可是長孫皇後依然不允許增加費用,並且說:“身為太子,所擔心的應該是自己的品德和美名,而不是平時的花銷和用度!”她對太子的要求特別嚴,處理事情的時候也很公正,太子犯了錯,也毫不偏袒他。因此,人們都很佩服皇後,不管什麼事情,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她最疼愛的女兒長樂公主,是一個嬌貴的金枝玉葉,出嫁的時候,唐太宗想給她增加一些嫁妝,讓她風風光光地去做別人的媳婦。但是大臣魏征聽說了,就勸阻唐太宗,堅決反對。唐太宗氣得胡子都快噘到天上了,回到宮裏,把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後。本以為她也會生氣,可是長孫皇後卻站在了魏征一邊,高興地說:“我早就聽說了魏征的名聲,看來,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大臣呀!我和您是結發夫妻,情深意重,有時候仍然不敢輕易地冒犯您。但是魏征作為一個大臣,卻能這麼正直地向您提建議,實在是難得呢!您不可不聽呀!”
於是,在長孫皇後地主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一點也不豐厚的嫁妝出嫁了!不僅如此,長孫皇後還暗中送給了魏征很多禮物,支持並鼓勵他繼續向皇帝盡忠盡力,隻要是對國家有利的建議,就不要怕得罪皇帝和其他的大臣。魏征之所以能成為一位曆史上有名的敢於直諫的大臣,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呢!
她不僅是當時人們公認的最美麗的女人,還深明大義,知書達禮,幫助自己的丈夫成為了一代有名的皇帝。後來的每一位皇後,都對她充滿了崇敬,做夢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像她那樣的皇後呢!
長孫皇後的故事告訴我們,知識能讓一個女孩變得聰明,而勤奮的學習態度和高雅的內涵卻能讓一個女孩變得高貴。我們一定要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受人歡迎的性格,做一個內外兼修的小公主。
班昭著書——知識和修養更能打動人
班昭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才女,她不但人長得美麗動人,還有淵博的知識,是曆史學家、文學家,還是一位政治家呢!她出生在一個了不起的家族,父親班彪是儒學大師;大哥班固是曆史學家,是《漢書》的主要作者;二哥班超,兩次出使西域,是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不過,比起父親和哥哥,她也一點不遜色,因為她不僅熟讀史書,還掌握了豐富的天文、曆史和地理方麵的知識。在當時來說,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孩了!
那時的人們結婚很早,14歲的時候,班昭就嫁給了曹世叔為妻。他們的性格特別般配,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相互理解,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美滿幸福!
由於班昭的博學,她經常被召進皇宮,教皇後和其他妃子、公主們讀書,給她們講解書上的知識。在她麵前,就連平時尊貴無比的皇後也是一臉謙虛、認認真真地聽她上課!人們都稱她為老師,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她請教。而她,也一定會給出最正確的答案。
提起班昭,皇後連連稱讚地說:“如果把容貌和身材拿出來比較,她一定比不過那些嬌滴滴的公主,可是要論氣質和內涵,她可就強多啦!即使最漂亮的女人,在她麵前也黯然失色。看上去,好像她才是一位高貴的皇家公主呢!”知識和修養對女孩來說就是這麼重要。
除了教皇宮貴族們讀書,她還幫助哥哥班固修改和編撰了《漢書》!這是一本與《史記》齊名的曆史書,是班昭的父親班彪開始寫的,一直到她的哥哥班固,寫了三十多年都還沒寫完。班昭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理想,終於整理完了這部偉大的史書。皇帝讀了之後,對她非常欣賞,說:“都說女孩隻能繡繡花,做做衣服,可是當我看到班昭的文采之後,我發現這是人們天大的誤解!班昭的才華遠不是那些大男子漢能比的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女孩一定要注意充實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用內涵去打動別人,這比用自己漂亮的容貌更有效果。相比漂亮的臉蛋,人們更佩服有內涵、有知識的女孩。
孔子學琴——學習是一個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
孔子的一生收了很多徒弟,他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多年。可是你知道嗎?他在60歲的時候還曾經拜音樂家師襄子為師,學習彈琴呢!
當他決定去拜師的時候,弟子們很不理解,都對他說:“老師,您都60歲了,學問早就聞名天下,人們都說您是全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連各國的國君都向您請教天下大事,您為什麼還要這麼用功呢?”
師襄子也有這個疑問,因為他也早就知道孔子的大名,見孔子來向自己拜師,就覺得挺難為情的,不敢接受這個徒弟。
孔子用自己的真誠打消了他的疑慮:“先生,您不要有什麼顧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活到老,學到老,您在音樂方麵比我強,當然可以當我的老師了!”
師襄子聽了,感動地說:“您說的很有道理!”他就破例收下了這位60歲的天下聞名的學生。
在學習彈琴的過程中,孔子可不是囫圇吞棗,而是重視思考,把學習和思考結合了起來,以便自己真正地掌握學到的知識。
師襄子先教了他一首曲子,讓他進行練習。孔子刻苦勤奮地加以練習,練了十來天,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且比剛開始更認真了。師襄子就對他說:“十天的時間,您已經學得差不多了,我們再開始另一首曲子吧!”
沒想到,孔子搖了搖頭,說:“先生,我還沒有掌握彈這首曲子的訣竅呢,還需要再練習。請再給我一點時間吧。”
於是,又過了十天,孔子還是像以前那樣認真地彈奏這首曲子,連師襄子都覺得不耐煩了。他又對孔子說:“您現在已經掌握了這首曲子的訣竅,我們真的可以開始學習另一首曲子了。”
誰知,孔子和上次一樣,還是堅決地搖了搖頭,說:“先生,再給我一些時間吧,因為我還沒有領會到這首曲子的樂趣呢!”
不知不覺,又是十天過去了,師襄子說:“您已經領會了這首曲子的樂趣,現在真的可以學一首新的曲子了。”
他以為這次孔子會答應他的要求,可是,孔子還是搖搖頭,說:“先生,也許您一定很著急,也很失望,但我還是不能往下學,因為我還沒有從這首曲子裏體會到作曲家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師襄子這下徹底無可奈何了,隻好任由孔子去琢磨這首曲子。他心想:“在我收過的徒弟裏麵,孔子是最執著、最認真的一個了!”
又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孔子突然想明白了,他高興地大聲說道:“我現在明白了這首曲子作者的為人了,這個人誌向遠大,有造福天下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誰還能作出這樣的樂曲呢?”
就這樣,孔子把這首曲子又重新彈奏了一遍,結果,師襄子聽了又驚又喜,因為他覺得孔子彈奏得比他還要好,都可以做他的老師了!
學習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一個過程,如果光學習不去思考的話,學到的就隻是一些死知識。如果我們學習時認真思考,對學到的知識努力體會,不停琢磨,直到徹底領會它的意思,這樣才有可能獲得真才實學,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成為有學問、有內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