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無羽翼,何計出高牆——隋煬帝嬪妃侯夫人(1 / 1)

此身無羽翼,何計出高牆——隋煬帝嬪妃侯夫人

侯夫人的名字、裏居、家世、生年均不詳,約卒於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左右。《迷樓記》中載有她的事跡,真實性究竟如何,不可考知。但因為她的詩往往見諸選集,所以一般學者都把她作為一位重要的女詩人來看待。

隋代宮女侯夫人,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女詩人之一。隋煬帝弑父篡位後,不理國家政事,整天沉迷女色。晚年時,又大興土木,廣造高樓,並網羅天下美女數千名納於迷樓中幽閉,以滿足其無邊的淫欲。為此,動用民工數萬,經年而成。耗費資材,不可勝數,國庫為之一空。迷樓中宮女極多,後宮的幾千名宮女有的甚至這一輩子都沒有見隋煬帝的機會。而侯夫人便是這後宮宮女之一,她容貌妍麗,富有文才,因為沒有被選入迷樓,自知此生將終老長門。

時光漫漫,孤寂無聊,與親人分別,卻不見皇帝的寵幸。侯夫人被這深鎖後宮、悲傷痛苦的心情一直困擾著,麵對自己從及笄少女走向花信之年,侯夫人絕望了。這時她的內心燃起了某種衝動,與其被這樣“終身監禁”,還不如尋死來得痛快,於是,她自縊於梁上。死時,臂懸錦囊,中藏文字。左右宮人拿來呈送隋煬帝,原來這錦囊中都是侯夫人的詩稿。其中,有《自感》詩三首:

其一

庭絕玉輦跡,芳草漸成窠。

隱隱聞簫鼓,君恩何處多?

其二

欲泣不成淚,悲來翻強歌。

庭花方爛熳,無計奈春何。

其三

春陰正無際,獨步意如何?

不及閑花草,翻承雨露多。

又有《春日看梅》詩兩首,是這樣寫的:

砌雪無消日,卷簾時自顰。

庭梅對我有憐意,先露枝頭一點春。

香清寒豔好,誰識是天真。

玉梅謝後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

她的這首《春日看梅》詩題,後人改名《一點春》,作為詞調之一。這是最早的詞調的雛形。而有意填詞,始於中唐。在此之前,並非無人作詞,不過不叫做詞,而是出於不自覺罷了。

此外侯夫人還有《妝成》詩雲:

妝成多自恨,夢好卻成悲。

不及楊花意,春來到處飛。

又有《遣意》詩雲:

秘洞遍仙卉,雕房鎖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寫昭君。

還有一首《自傷》詩,也是侯夫人的遺詩:

初入承明日,深深報未央。

長門七八載,無複見君王。

寒春入骨清,獨臥愁空房。

跚履步庭下,幽懷空感傷。

平日所愛惜,自待卻非常。

色美反成棄,命薄何可量。

君恩實疏遠,妾意徒彷徨。

家豈無骨肉,偏親老北堂。

此身無羽翼,何計出高牆。

性命誠所重,棄割亦可傷。

懸帛朱棟上,肚腸如沸湯。

引頸又自惜,有若絲牽腸。

毅然就死地,從此歸冥鄉。

這首詩前半部分寫她被深鎖後宮、無緣受到寵幸那種冷落孤寂、悲傷痛苦的心情,並沒有多大出色之處;後半部分寫到她引頸自盡前的矛盾、絕望、悲憤的心理,才真正是動人之筆。

據說,隋煬帝讀著這些詩稿頗為傷感。於是,親自前往後宮去看她的屍體。侯夫人此時已經氣絕,但顏色如生,隋煬帝為之大慟,說:“此已死,顏色猶美如桃花。生前不知有怎樣的美麗!”隋煬帝這個荒淫無恥的昏君,此時眼裏看到的,心裏惋惜的,並不是侯夫人出色的文才,而是她如花似玉的容貌。

隋煬帝手中拿著侯夫人的詩稿,便想到她寫的那首《遣意》詩,詩中“毛君真可戮,不肯寫昭君”之句,於是急召中使許廷輔責問曰:“朕麵遣汝擇後宮女入迷樓,汝何故獨棄此人也!”乃令廷輔下獄,賜自盡。然後以厚禮安葬侯夫人,並將她的遺詩拿到樂府歌唱。

侯夫人是曆史上少見的死後才得到帝王無限寵愛,並且美名、才名俱滿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約十六歲進宮,二十四歲左右自殺,存詩十三首,為“初唐四傑”先聲。侯夫人之死,是對封建腐朽製度的反抗,卻也是一種極為消極的反抗,一種無力的抗議。其實,侯夫人同其他千千萬萬過著囚禁似的宮廷生活的婦女一樣,既飛不出宮牆的藩籬,也擺脫不掉命運的嘲弄。因此,她隻能以死和詩做最後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