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人格高尚的詞人嚴蕊
嚴蕊,生卒年不詳,原姓周,字幼芳,漢族,浙江台州人,南宋中期女詞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後家境敗落,淪為營妓。朱熹任地方官時,以有傷風化的罪名將她關進牢中,加以鞭打。但是嚴蕊始終沒有屈服,其誌節為人所稱道。後被趙宋宗室納為妾。詞作多佚,僅存《如夢令》《鵲橋仙》《卜算子》三首。據此改編的戲劇《莫問奴歸處》,久演不衰。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墜入風塵的才女
嚴蕊的故事最早見於南宋文學家洪邁的《夷堅誌》和南宋詞人周密的《齊東野語》,《二拍》中也有嚴蕊的相關記載。嚴蕊本是天台(今浙江台州)營妓,精通琴棋歌舞,絲竹書畫,學識通曉古今,詩詞語意清新,常常有人慕名千裏來拜訪。
宋代學者唐仲友(字與政)任台州太守時,對嚴蕊的才藝也十分賞識,一次設宴賞玩桃花時,當場以“紅白桃花”為題,命嚴蕊作一闋小詞。嚴蕊看到滿樹紅的白的桃花,應聲而成《如夢令》一詞,如下: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此詞前兩句雖明白如話,飄然而至,但絕非一覽無味,須細加玩味。詞人連用梨花和杏花比擬,交代了所詠之物為花,卻又道出都不是,緊接著“白白與紅紅”點明了花的顏色,它有梨花之白,又有杏花之紅。“別是東風情味”開始不再從正麵著筆,而是讚歎花的別具一格。而“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之句,卻已經作了回答。“武陵”二字,暗示此花之名。陶淵明《桃花源記》雲:武陵漁人曾“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原來,此花屬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可以說,此詞細品之下,味道十足。唐仲友不由得讚歎,並賞給了嚴蕊兩匹縑。
這一年的七夕,台州府上來了一個客人,名叫謝元卿,他是唐仲友的賓客。嚴蕊作為歌妓,應召前來伴酒。謝元卿久聞嚴蕊的才學出眾,便以“七夕”為題,讓她即席賦詞,並且限令她用自己的姓氏為韻。嚴蕊沒等酒斟完,就作成了一首《鵲橋仙》: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
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之後,嚴蕊按照詞調歌唱,助著酒興。謝元卿對嚴蕊的才思敏捷欽佩不已,聽著她婉轉的歌聲,更是為之心醉。於是居留在嚴蕊家中半年,傾囊相贈而後返。
賤質何妨輕一死,豈承浪語汙君子——不同尋常的歌妓
嚴蕊強顏歡笑的賣唱生涯沒過多久,生活就開始過得不安穩了。有關這段的史料記載,也多被後代的史學家和詩人所爭論,認為純屬虛構和對理學家朱熹的批判,這裏,筆者僅引用記載的原本事件,至於是否存在誣陷的爭議,讀者可自行判斷。
當時的理學家朱熹不僅是一位儒學大師,還是一位反腐鬥士。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他六次彈劾宰相王淮的親家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1182年的七月,朱熹接到了舉報:台州知府唐仲友為人為官不正,有貪汙受賄之嫌。朱熹隨即進行了調查,收集到了唐仲友違法收稅、貪汙官錢、貪贓枉法、培養爪牙、縱容親屬、敗壞政事、仗勢經商、偽造錢幣等八條證據,並將與案件有關的蔣輝、嚴蕊等人抓獲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