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雋永,格韻超勝——“女中之賢智者”鄭允端(1 / 2)

高素雋永,格韻超勝——“女中之賢智者”鄭允端

鄭允端(1327年~1356年)字正淑,吳中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著名女詩人。與魏玩、朱淑真、張玉娘等人相比,鄭允端這個出生於儒學世家的女子是個幸運者,至少在婚姻這一頭等大事上,她獲得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幸福。

鄭允端是何等的幸運,出生於蘇州書香門第的鄭家,鄭氏家族曾富雄一郡,有半州之目,人稱“花橋鄭家”。而作為鄭家的千金小姐,鄭允端穎敏工詩詞,從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氛圍。由於父兄都以教書為業,鄭允端小小年紀便和詩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樣的教育、文學熏陶之下,鄭允端成長為一個知書達理、能詩擅文的才女。

鄭允端少女時代就寫了描寫水鄉的《水檻》:

近水人家小結廬,軒窗瀟灑勝幽居。

憑欄忽聽漁郎曲,知有小船來賣魚。

也許是生於蘇州長於蘇州的水鄉人,才可能將水鄉的美麗描寫得如此動人。鄭允端由於出身於富貴之家,卻將人間富貴視為草芥,反倒是那些別人眼中看來十分平常的東西,在她眼中卻顯得彌足珍貴。如《讚豆腐》一詩:

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

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

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

味之有餘美,五食勿與傳。

此詩從種豆、收成、磨豆一直寫到做豆腐的過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一定會覺得不真實。畢竟一個養尊處優的大小姐,是如何能夠深入生活的最細微處進行觀察,不僅有心,而且細心。

等到了待嫁之年,父母為鄭允端尋到了一門好親事,將她嫁給了同郡的施伯仁。這是一段讓鄭允端十分滿意的好姻緣,施伯仁為儒雅之士,夫妻相敬如賓,暇則吟詩自遣,然題涉甚廣,不止寫閨情。鄭允端在《聽琴》一詩中寫道:

夜深眾籟寂,天空缺月明。幽人遽槁梧,逸響發清聲。

一韻再三彈,中含太古情。坐深聽未久,山水有餘清。

子期既物化,賞心誰與並。感慨意不已,天地空崢嶸。

可見,其夫妻二人在生活中雅俗共賞,富足優容,十分恩愛,這對於一個女子來說,應該是最大的幸福了。相比較魏玩夫妻二人的聚少離多,鄭允端是十分幸運的。

在封建社會,婚姻稱得上是一生中頭等大事,也決定著女子的命運。很多女子在婚前並未見到過丈夫,完全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也造成了中國古代很多女子的不幸婚姻,鄭允端深深的同情這些女性的遭遇,雖然身處富裕之家,但是她也了解尋常女子年老色衰,淪為棄婦的悲慘,於是她寫下了這首《吳人嫁女辭》,以提醒世人,不要為了一時的榮華富貴而造就一生的婚姻悲劇。

種花莫種官路旁,嫁女莫嫁諸侯王。

種花官路人將取,嫁女王侯不久長。

花落色衰情變更,離鸞破鏡終分張。

不如嫁與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據說,這首詩作於她逝世前不久。她詩前小序說:“餘見尋常百姓家,多以女嫁達官貴人,雖誇耀於一時,而終不得偕老。故作是詩以警之。時至正丙申歲也。”很明顯,鄭允端意在發揮“詩教”的作用。此詩與她另一首《羅敷曲》一脈相承,表達了作者與勞動人民相通的質樸思想感情。其詩如下:

邯鄲秦氏女,辛苦為蠶忙。

清晨出采桑,采桑不盈筐。

使君從南來,五馬多輝光。

相逄在桑下,遺我雙明璫。

聽婦前致辭,卑賤那可當。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郎。

請君上馬去,長歌《陌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