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明代散曲作家黃娥(1 / 3)

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明代散曲作家黃娥

黃娥(1498年~1569年),字秀眉,明代女文學家,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四川省遂寧市人。她是工部尚書黃珂的女兒,文學家楊慎的繼室,世稱黃安人、黃夫人。黃娥能詩詞,又工於散曲,在明時已有刊本《楊升庵夫人詞曲》五卷,又有《楊夫人樂府》,但其中多與楊慎《陶情樂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將兩人之作合編為《楊升庵夫婦散曲》,風格纏綿悲切,有“曲中李易安”之譽。黃娥與楊慎的結合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段著名的佳話,夫妻二人的詩詞成就都很卓著,在明代自成一家。

詞工散曲折夫婿,琴瑟和諧流佳韻

黃娥出身書香門第,父母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父親是工部尚書黃珂,母親王氏也是名門閨秀。父母對她十分的疼愛,所以,黃娥自幼博通經史,能詩文,擅書劄,具有非常好的家庭教養,再加上她天資聰慧,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北京城有名的才女。《閨中即事》一詩算是她的處女作:

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

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牆。

這首情趣盎然的玲瓏小詩,表現了黃娥這位天真的少女,不堪閨中寂寞,向往春日美景的爛漫情懷。她觀察生活細致,寫作技巧高明。因此,長輩們十分器重她,常指導她,將她比喻為東漢時的女才子班昭。

才女的眼光總是略高於一般的女子,所以一般的男子也是入不了黃娥的眼。正德九年(1514年),雖然黃珂官位連連升遷,卻擺脫不了一樁心事:女兒黃娥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莊,才藝超群,前來求婚的風流少年,顯貴子弟也絡繹不絕,但黃娥一再向父親表明心跡,一定要嫁學識淵博,誌趣高尚的郎君,最好像當時的狀元郎楊慎那樣。黃珂沒有辦法,又因朝廷腐敗,自己年事高邁,於是辭官不做,攜帶家眷回到老家遂寧。

楊慎是誰呢?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是朝廷重臣,當朝首輔楊廷和的大兒子,楊廷和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曆經四朝,就連嘉靖帝也是他輔佐上位的。楊慎就更有名了,是明朝的文學家,三才子之首。他一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楊慎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他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這樣的才子配上黃娥這樣的才女,才是天作之合啊!

雖然黃珂與楊廷和同朝為官共事多年,又早結為道義之交,兩家關係甚為密切。楊慎又在正德六年(1511)春,考中了狀元,但是楊慎早已娶了正妻王氏。兩個人的姻緣就這樣擱淺了,直到二十餘歲黃娥仍未婚配,要知道這個年紀在古代早就是“黃金剩女”了。

冬去春來,黃娥在遂寧的閨閣之中,憶起京城舊事,遂撥動琴弦,彈唱了新作的《玉堂客》散曲,抒發了她對昔日親朋好友的眷跡之情:

東風芳草竟芊綿,何處是王孫故園?

夢斷魂勞人又遠,對花枝,空憶當年。

愁眉不展,望斷青樓紅苑。

合離恨滿,這情悰怎生消遣!

這支散曲情真意切,很快在京城流傳開來。後來,狀元郎楊慎讀到此曲,對黃娥的才情讚歎不已,傾慕之心油然而生。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終日遊樂,不理朝政,楊慎憂國憂民,上疏勸諫,未被采納,遂以養病為名,回到新都,讀書自娛。不久,楊慎的原配夫人王氏病故。第二年,楊慎得知聰明有才、美麗多情的黃娥年過二十尚未許人,便征得父親同意,遣人做媒。黃楊二家交誼深厚,門當戶對,一說即成。於是,楊慎備辦豐厚的聘禮,親往遂寧迎娶黃娥。所以,黃娥是楊慎娶過來做續弦的妻子的,但她仍然心甘情願。因為在她眼中,隻見對方的才華,無意他人的言語。

當彩轎到了新都,傾城震動,人們爭先恐後來看這位“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兒媳狀元妻”的綽約豐姿。黃娥和楊慎在新都桂湖之濱的榴閣結婚,這裏瀕臨桂湖,環境清幽,經庭院中栽種石榴樹而得名。他們新婚之際,正值紅榴怒放之期。喜看枝頭,緋花掩映,朵朵如霞,這美麗的景象激起了黃娥的詩情,她展箋命筆,寫出了情意纏綿的《庭榴》詩:

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

不為秋深能結實,肯於夏半爛生姿!

番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