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鄧小平的五次講話——榮毅仁談鄧小平
榮毅仁,1916年生。江蘇無錫人。193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曆史係畢業,隨後任無錫茂新麵粉公司助理、經理,上海合豐企業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銀行董事、經理,上海第四區麵粉工業同行業公會理事。1950年後任申新紡織印染公司總管理處總經理,華東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委員。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1959年後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1978年後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顧問。1982年任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1993年在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一、三、三、四屆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五屆執行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第一、二、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參加國家的工作以後,有時到北京開會,就有機會見到小平同誌。1959年,我奉命調到紡織部工作,在有些會議上就常麵見小平同誌。1978年2月,我恢複工作,出席了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會上,小平同誌當選為政協主席,我被選為副主席,我們見麵的機會就多了。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的曆史又掀開了一頁新篇章。小平同誌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昌盛,嘔心瀝血,描繪藍圖,指引航向。同時,也給了我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綿薄之力的天地。由此,我多次當麵聆聽小平同誌的講話,得到他的親切關懷和巨大支持。
1979年初,小平同誌於1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我國工商界的幾位負責人,我參加了這次接見。當時三中全會剛開過,在小平同誌主持下,中央提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日理萬機的小平同誌,為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請我們工商界的同誌就如何搞好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在如何利用外資、提高償還能力方麵,為國家出謀獻策。小平同誌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們,經濟建設的攤子鋪得大了,感到知識不足,資金也不足。過去國家在經濟建設上耽擱時間太多,不搞快點不行,但又要不重犯錯誤,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小平同誌禮賢下士,坦率真誠,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其間,我提出了可以引進外資搞生產;還提出,要搞好生產,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人才問題,二是管理問題。另外,在對外合作中,國內各部門也需要協調。小平同誌聽完後就說,對外接待,要有統一安排。一定要把項目選好,把負責人定好。他著重指出,要采取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排除不合理的行政幹擾。他鼓勵我要把事業搞好,不要有顧慮。要我全權負責,全權處理,包括用人權,處理錯了,也不怪我。還叮囑我政協的事可少管一點,以便集中力量搞經濟事業。最後又說,如果工作需要,可以去找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同誌。
小平同誌的這番話,頓時使我增添了無窮力量。就是在小平同誌這些指示的鼓舞下,我與一些同誌進行討論,並花了幾天時間擬就了關於建議成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後簡稱中信公司)的請示報告,6月就得到中央批準。為了擴大公司的影響,國務院精心安排在7月8日正式公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之時,同時宣布中信公司籌備組成立。在以後的幾次大會上,小平同誌見到我,總是關切地詢問公司的籌辦進展情況,對我說:“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負全責。”還一再叮嚀“要排除幹擾,不用擔心其他部門來管你,你們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義”。小平同誌的這句話,實際上在當時就已經觸及到了政府轉變職能的問題,也就是後來明確提出的“政企分開”的思想。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中信公司於1979年10月4日正式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也就是在小平同誌關於采取經濟方法管理經濟的思路的啟示下,我在中信公司第一個章程中寫進了“公司堅持社會主義原則,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實行現代化的科學經營管理”的原則,實際上使公司成為在當時背景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企業的一個試點。這些年來,中信公司借鑒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廣泛開展中外經濟技術合作,引進資金和技術,在國內興辦實業,開展金融、技術、貿易、房地產、經濟谘詢等業務,在海外擇機投資,發行債券等,開拓了一些新的業務領域,在較短時間內建成了一個海內外較知名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中信公司迅速成長發展的過程,充分證明了小平同誌一係列指示的英明正確。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如小平同誌所預見的,我在辦公司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一些麻煩。然而,無論是認識分歧造成的麻煩,還是行政幹預造成的麻煩,或者是經營困難造成的麻煩,公司都能及時得到小平同誌本人、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以及有關領導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加上公司員工的發奮努力,安然渡過難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