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杵成針

知識點:由於李白的詩文出眾,當他四十二歲時,唐玄宗皇帝接連三次召他進京,讓他入翰林院,李白的天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後來他因為奸臣向皇帝進讒言,生性高傲、性情豪放的大詩人不肖與小人為伍,拂袖而去,從此遠離了官場這個是非之地。李白的政治抱負雖然沒有得到實現,但他的治學精神和不朽詩篇,千百年來卻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唐代有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西域碎葉城(今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南),幼時隨父遷居到綿州昌隆青蓮鄉(今屬四川江油),所以他自號青蓮居士。他的詩風雄偉豪放,想象豐富,流暢達觀,膾炙人口,在中國詩歌的源流中是一座高峰;在文學史上,隻有屈原、杜甫等少數幾個人可以和他相媲美。

還是在少年時期,李白就顯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一身行俠仗義的豪氣。但是,他小時候卻很不願意讀書,是出了名的淘氣鬼。據說,在青蓮鄉的時候,家裏人把他送到象耳山讀書,他很不用功,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上課不注意聽先生講課,和同學們打鬧,還經常無故逃學,所以學習成績很差。

有一天,李白讀書讀得心煩,看著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兒在樹上蹦來跳去,蝴蝶也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而自己卻隻能天天悶在屋子裏,沒完沒了地讀那些陳舊腐朽的古書,沒有一點兒自由,簡直沒意思極了。於是,他從學堂裏偷偷地遛了出來。

李白遠離了先生的懲罰,逃出了家長的嘮叨,李白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覺得整個人都變得格外輕鬆。他在山間的小路上跑著,跳著,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又撲蝴蝶,玩兒得開心極了。一會兒的功夫,他就來到山下的小溪旁。淙淙的流水又激起了他捉魚的興趣,他挽起袖子和褲腿正準備下水,突然看見溪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在那兒醮著溪水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棒子,當時人們管它叫鐵杵。

李白很好奇,走上前去問: “老婆婆你在幹什麼?”老婆婆答道: “孩子,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不相信,嗤笑她說:

“老婆婆你別騙我了,這麼粗的一根棒子怎麼能磨成那麼細的一根繡花針呢?”老婆婆抬頭看了看李白,認真地對他說:

“孩子,你別看這根鐵棒很粗,但是隻要我天天磨,月月磨,年年磨,終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的。”說完,老婆婆又低下頭接著磨。老婆婆磨鐵杵的聲音不斷地敲打小李白的心,他似乎明白了一些其中的道理,:讀書不也像是磨鐵杵嗎?要想得到一根繡花針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汗水和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夠成功,什麼事情哪有立刻就見成效的呢?於是,他立刻返回學堂,繼續上課。從此,他一改原先的行為,開始發憤讀書,從前的小頑童變成了愛學習的小書童。

後來,李白讀書之多更是無人能及。據史書記載,從黃帝的遠古時代起,一直到唐以來的各家學說他都讀過。到十五歲時,他開始學劍術,寫詩詞文章,幾乎達到了劍不離身,筆不離手,寫起來沒有休止。二十歲以後,為了增長閱曆,拓展視野,他辭別親人開始離家遠遊,幾乎漫遊了大半個中國,對社會的生活體驗頗多,創作了大量流芳後世的詩作,在曆史上素有“詩仙”之稱。

釋義: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隻要有恒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