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習俗
觀燈
元宵節各地都有觀燈的習俗。五彩繽紛的花燈不但給節日添加了喜慶的色彩,還烘托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意思,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的含義,而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過去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行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耍龍燈
元宵節各地還有耍龍燈的習俗。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為“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支撐龍身的木棍,緊隨其後,整條龍在鼓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威風凜凜,民間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個習俗的由來還有兩個與之相關的傳說呢!
傳說一:
相傳古時候世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一片繁榮的景象。可是,有一年,天上突然降下災難,城內洪水泛濫,淹沒了房屋、溺死了百姓,城外卻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幹旱,田地開裂,莊稼都枯死了。
有一條居住在大山裏的青龍,心地非常善良,看到人間的慘景,很同情受苦的百姓,決定幫助他們。一天,青龍騰雲駕霧來到天界,四處打聽、查訪,終於弄清了民間受災的原因。
原來玉帝很喜歡喝酒。那天,王母娘娘邀請玉帝赴宴,玉帝喝得酩酊大醉。宴會後,玉帝回宮辦事,因為酒醉,寫錯了雨簿。本來應該是城內三分雨,城外五分雨。玉帝卻弄成了城內五分雨,城外三分雨。導致城內洪水成災,城外無水地裂。
青龍得知原因後,偷偷地溜進天宮,改了玉帝的雨簿,改成了城內降雨三分,城外降雨五分,這樣人間又恢複了平靜。
玉帝酒醒後發現自己的雨簿被篡改了,雷霆大怒。後來查出是青龍做的,就派人去懲罰青龍。
青龍抵不幸被斬後,化作一隻神鳥,天天在玉帝殿外啼叫,向玉帝喊冤。玉帝心有慚愧,卻無法挽回,便下書到人間要皇帝向百姓傳旨,紀念為民造福的青龍。於是每年正月,老百姓就用竹篾來編青龍,用紙、綢子糊上,再畫上青龍的模樣。到了正月十五,青龍被殺的日子,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扛著青龍走街串巷,以表示對青龍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傳說二: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玉帝下令龍王行雨,可龍王不小心行錯了雨,淹死了長安城很多百姓。玉帝大怒降旨命賢臣魏征監斬龍王,後來龍王陰魂不散,夜夜騷擾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尋策,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就有了元宵節耍龍燈的習俗。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出現在宋朝。開始時是有好事的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凝結著智慧又很有趣,所以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元宵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舞龍燈。“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謎底正是“猜謎”。相傳,猜謎這種活動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有了。到了漢代逐步發展為以破譯文字為主的謎語。到了三國時謎語的創作已經很廣泛。到了宋代謎語與元宵節的賞燈活動相結合,才變成燈謎,宋代的文人眾多,許多文人都是製謎的高手。明清時期,燈謎發展更為迅速,不僅在節日期間人們猜謎,平時也成為人們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了。
猜謎是怎麼變成燈謎的呢?相傳有一個小故事。
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他家財萬貫,卻為富不仁,橫行鄉裏。他經常皮笑肉不笑,人們送他個外號叫“笑麵虎”。這笑麵虎對有錢有勢的人很巴結,對窮人卻經常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