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1 / 1)

端午節的習俗

懸鍾馗像

端午節懸鍾馗像在我國江淮地區比較盛行,相傳是唐朝時唐明皇下令端午節一律張貼鍾馗像,以驅邪魔。沿襲至今。

掛艾葉、菖蒲、榕枝、石榴花

端午節,通常將艾葉、榕枝、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為什麼用這幾種枝葉呢?

因為菖蒲葉片呈劍形,人們認為有驅魔祛鬼的神效。

端午節掛艾葉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是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掛石榴花,石榴花也有治病的功能。據說這種習俗與黃巢起義有著密切的關係。黃巢起義的時候,國家動亂不堪,民不聊生,百姓們四處逃荒。有一次黃巢帶領起義軍經過寧化縣境內的一個村落,看到一個婦女帶著兩個孩子逃荒,背上背著年紀較大的孩子,手上卻牽著年紀較小的孩子,黃巢感到非常好奇,就上前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隻剩下這個年紀較大的孩子,他是叔叔家唯一的命脈,小的孩子是她自己所生,所以萬一遇到困難,無法兩者兼顧的時候,隻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讓婦人帶著孩子回家,並告訴她一個確保家人安全的方法,即在門上懸掛石榴花,軍隊就不會打擾她家了。婦人聽了黃巢的話,回到家,照著去做了,果真沒有受到騷擾。婦人把這個方法告訴鄰裏,人們紛紛效仿,也都確保了安全。由於這一天正好石榴花是端午節,所以掛石榴花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的,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寫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佩香囊

香囊香囊也稱香袋、荷包,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的效果。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等原料,外麵用絲布包裹而成,芳香四溢。佩戴在身上有除菌、殺蟲的功效。

姑娘們則精心製作出別致的香囊,趁節日送給自己心儀的小夥子表達愛意。

如今香囊的製作工藝日趨精致,形狀多樣、玲瓏別致的香囊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品。

拴長命縷

長命縷長命縷也稱續命縷、延年縷、長壽線、五彩線等,簡單的是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係於項頸、手臂、腳脖處,也有懸掛於門首或掛於床帳等處的,民間認為拴長命縷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五毒

五毒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的侵害。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和壁虎。一般人家要門窗上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也有在衣飾上繡製五毒圖或者用紅、黃、藍、白、綠這五種顏色的布製作成五毒背心,穿在身上,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有的地方要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吃這種“五毒餅”。還有把這五種蟲的形象係在兒童手臂上,表示避免毒氣攻擊的。

各地的習俗

俗語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在我國不同地區,端午節也有不同的習俗:

北京

舊時的北京忌端午節打井水,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小販們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吃了這些食物,可全年不誤食蒼蠅。街上還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鄒平縣 每人早晨起來時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中午時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能解下來扔進雨水裏。

江蘇嘉定縣 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所以不論貧富,在這一天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江西建昌府 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

廣東從化縣 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街道上,稱為“送災難”。兒童還要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

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外,海南還有一個百姓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百姓認為,屈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龍水”,龍神就會保佑孩子健康成長。每逢端午,盈濱半島還要舉辦“龍水節”。海島各地的男女老少,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萬人共泳,堪稱端午節海南的奇觀。當天,家家戶戶還要相互送粽子傳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