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習俗(1 / 2)

七夕節的習俗

相傳織女是個美麗聰慧、心靈手巧的仙女,把織錦繡花的技藝傳授給了凡間的女子。每年這一天晚上,女子們都希望自己織錦繡花的技術能夠得到提高,所以要向織女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很多,大多是做些小物品比巧,再擺些瓜果乞巧。

穿針乞巧

舊時,七月初七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上新衣,擺上瓜果,跪拜雙星乞巧。七夕節乞巧,最早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那時有一種“七孔針”,女子們互相比賽,據說誰先把彩線穿完,誰最手巧。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唐朝時,唐玄宗與妃子每逢七夕便在宮中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代乞巧之風更重,每到七夕,京師居民多在庭中搭起彩樓,樓中放置牛郎、織女的雕像,稱之為“乞巧樓”。樓下陳列瓜果酒宴、筆硯針線,到了晚上焚香點燭,讓兒童在燭下作詩,婦女對著明月穿針,謂之“乞巧”。宋元之際,七夕乞巧更為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熱鬧非凡。由此可以看出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喜蛛應巧

宋時的江南地區,七夕之時女子大多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案,競相往湖邊放蠟製的鴛鴦等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歡在盒子內放上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織得越密就越“巧”,反之則“拙”。

丟針驗巧

漢代時,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把繡花針丟入水裏,讓它漂浮在水麵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繡手藝是拙是巧。如果針影像針一樣細長,或像花朵一樣擴散,說明織女賜給這個女子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出美麗的圖案;如果針影像棒槌一樣粗,說明這個女子是個拙婦。

拜魁星

魁星相傳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古時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拜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是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為魁星或者魁首。古代讀書人考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者說“一舉奪魁”,都是源自於魁星主掌考運的傳說。

魁星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相傳,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無比,臉上長滿了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簷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隻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非常有誌氣,他勤學苦讀,最終中了狀元。殿試時,皇帝問他的臉上為什麼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麵滿天星。”又問他的腳怎麼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對他的回答很滿意,就錄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