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小鏈接·潘姓名人潘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俗稱潘安。祖籍滎陽中牟(今屬河南)。潘嶽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學熏陶,被鄉裏稱為“奇童”。他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二十四友”之遊,是其中的首要人物。《隋書·經籍誌》錄有《晉黃門郎潘嶽集》十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潘黃門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姓氏起源】從字麵上看,“潘”這個字包括水、米、田,每一樣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一個有水有米又有田的人家也一定是比較富庶的人家,所以這個姓氏給人以極大的好感。

關於潘姓的主要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二是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並,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名人故事】西晉時文學家潘嶽,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潘安,號稱“中國第一美男子”,潘嶽在河陽任縣令時,倡導民眾大力植桃種李,一時全城桃紅柳綠,花團錦簇,故曆史上有“金穀滿園樹,河陽一縣花”之美譽。當地民眾也自食其力,安居樂業。為對這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表示感謝,當地幾位老翁受眾鄉親之托,向潘嶽進獻翠柏一株,並獻詩一首:根深枝葉翠,河陽百姓心;歲歲盼崢嶸,代代留芳馨。潘嶽看後十分高興,就揮鍁挖坑,將翠柏植於官衙前麵,並在柏樹前立誓必做清官。從此,此柏長得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後來,潘嶽到江蘇任職,其後的幾任縣令無視民眾疾苦橫征暴斂,整日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弄得民怨沸騰。潘嶽所栽的柏樹也因氣憤異常,漸漸萎黃,同時由於思念主人,隻有東南一枝翠綠,而當潘嶽後來升任給事黃門侍郎時,就隻有南邊的一株蒼翠欲滴了。從那以後,此柏就形成翠枝六十年一轉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