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出生第9月
第一節科學哺育
斷奶後的嬰兒喂養
寶寶在9個月左右就可以斷奶了,飲食也大部分固定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營養的攝取已由奶轉為輔助食物。不過,完全斷奶後,一定要注意寶寶的饑飽問題和飲食標準,不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寶寶1天的飲食標準大致如下表。但一日三餐都隻吃這些的嬰兒是很少的。三餐中總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這些都屬正常。
嬰兒1天的飲食量標準
每餐飲食量早、午、晚
軟飯 小兒用小碗,大半碗
雞蛋——1個
蔬菜——大匙子為2匙半
食油——1天大約3~4匙
點心、牛奶、水果、餅幹等,不影響三餐飯為好
晚9點喝牛奶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讓孩子練習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輔助食物的種類可大大加多,可以讓孩子吃各種各樣的食品。
可喂的食品
澱粉質麵條、軟飯、麵包、通心粉、薯類、熱點心、餅、燕麥粥等。
蛋白質牛奶、脫脂奶粉、乳酪、蛋、肉、魚、豬肝、豆腐、豆類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別要多吃些紅、黃、綠色的。
海藻類紫菜、海帶、裙帶菜等。
油黃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嬰兒還不習慣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軟些、爛些,味道稍淡些。
嬰兒的混和喂養
母乳喂養如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那麼就混和著奶粉喂養,這種方法叫混和喂養。采用混合喂養,隻限於母乳確實供不應求,或者母親有事實無法哺乳時,才進行混和喂養。
混和喂養有2種方法:
第1種方法比較適用母乳不足而有時間的媽媽。
每次哺乳時,先喂5分鍾或10分鍾母奶,然後再用人工營養品來補充不足部分;
根據乳汁的分泌情況,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餘3次或4次用人工營養品來喂食。
如果想長期用母乳喂養,最好采用這種方法。因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營養品補充的方法可相對保證母奶長期不斷。
第2種方法適用於有工作的媽媽。
混合喂養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後,再用奶粉調50~60毫升,如還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後,再喝的奶粉量達100毫升以上的,證明母乳嚴重不足,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改為人工喂養更好些。
製作嬰兒小食品的方法
煮白薯
把白薯洗幹淨去皮後切4個薄片,把蘋果洗淨去皮除核後也切成薄片,然後把白薯和蘋果的薄片先後放入鍋內,加入少許水後用微火煮,煮好後放入蜂蜜。
芝麻豆腐
豆腐1/6塊用開水緊後控去水分,然後研碎再加入炒熟的芝麻、豆醬、澱粉各1小匙混合均勻後做成餅狀,再放入容器中用火蒸15分鍾即可。此食品的特點是非常鬆軟,易消化。
嬰幼兒補鈣的誤區
別聽信誇大的承諾。正因為鈣對人體的重大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們對補鈣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產品時往往誇大其作用,給消費者以誤導。然而,人體對各種鈣補品的吸收率隻能達到40%,而有的廠家將高達99%以上的動物實驗結果直接用於人體吸收率加以宣傳,欺騙消費者。因此購買時必須弄清產品的鈣含量、吸收率、有無副作用等,不能輕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詞。
不能過多地補鈣。補鈣雖然重要,但並非多多益善,對於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標準,要嚴格遵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中國人每日鈣的供應量。如果一個正常人每天補鈣超過2000克,不僅造成浪費,且還會產生副作用。
寶寶攝取熱量為4180千焦的食物中,就含有100毫克的鈣,他們的收縮壓就會降低2毫米汞柱。由於寶寶年齡小,舒張壓的變化不易測出。動脈血壓是循環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血壓偏低,血流遲緩,就會影響機體組織的血液供應,妨礙正常活動尤其對頭部影響更大。寶寶處在發育期,如前期血壓偏低,不僅精力不集中,思維遲鈍,智力低下,而且還容易患心髒病,因此寶寶切不可高補鈣。
鈣鹽中維生素D含量並非多了就好。人如果每天服用400國際單位以上的維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維生素D中毒,具體表現為食欲下降、惡心、腹瀉、頭痛等症狀,因此選擇鈣品時一定要注意它的維生素D含量。
寶寶在補鈣的同時應補鋅補鐵,鋅能抑製鈣的吸收,缺鋅可降低機體免疫能力,因而患兒多病,患病又影響鋅和鈣的攝入和吸收,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寶寶生長發育。鐵是構成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在體內參與氧氣的運轉、交換和組織呼吸過程,人體內72%的鐵存在於血紅蛋白中。
嬰兒6個月以後,因體內原有的鐵已耗盡,母乳中含鐵量又很低,此時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因此在補鈣的同時應積極補鋅、補鐵。
嬰兒出牙期的營養保健
嬰兒在6個月以前沒有牙齒,吃奶時,靠牙床含住母親乳頭,進食其他半固體無渣食物時,也靠牙床將食物壓爛,牙床是一道半圓形粘膜突起,比較堅硬,可以上下合攏。到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牙,出牙是牙齒發育和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牙的過程是覆蓋牙齒上的牙槽骨自動吸收,牙根生長,將牙冠頂出牙齦。當牙冠將牙齦頂開1個小口以後,牙冠與牙齦之間的潛在間隙與口腔相通,口腔裏的細菌就會進入這個間隙,可使牙齦發生輕度炎症,出現紅腫癢痛。出牙的時間和順序是有一定規律的,下牙略早於上牙,常常是成對萌出,6~9個月出門牙,12~14個月出第1顆大牙,14~18個月出犬齒,第2顆大牙則要到2歲時才長出,但是不同孩子經常有差異。若1歲時未萌出門牙,或3歲時未出齊20顆乳牙,則要到醫院檢查是否發育有障礙。
嬰兒出牙時一般無特別不適,但個別嬰兒可出現突然哭鬧不安,咬母親乳頭、咬手指或用手在將要出牙的部位抓劃,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嬰兒會發燒,食欲不振,腹瀉和生口瘡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牙齦輕度發炎有關。此時,母親要耐心護理,分散嬰兒的注意力,母親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劃牙齦。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齦,可塗少量龍膽紫藥水,一般不需服藥。因為一旦牙齒萌出,牙齦紅腫和上述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或減輕。
由於出牙與嬰兒添加輔助食品的時間幾乎一致。若嬰兒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則可能是出牙的反應,也可能是抗拒某種輔食的表現,可以先暫停添加,觀察一段時間就可知道。
嬰兒在6個月後,開始對小食品感興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條放在他麵前的小桌上,示範給他看如何吃,讓他學習,他可隨時拿來咬嚼,在進食時,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攔。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嬰兒就會脫離隻會吮食物的階段,而學會咀嚼。嬰兒經常吃些蔬菜果條,不但有利於改掉吮手指或吮奶瓶嘴的不良習慣,而且還使牙齦和牙齒得到良好刺激,減少出牙的痛癢,對牙齒的萌出和牙齒功能的發揮都有好處。嬰兒在咀嚼食物時,必然增強整個牙頜係統的運動,這種功能性運動對整個頜麵和牙齒的生長發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頜骨變得更加強大且與其他部位更加協調,以便乳牙和將來的恒牙能整齊地排在上麵,保證成年時有一口漂亮的牙齒。第二節日常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