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11不能濫用止痛片

止痛片雖然是家庭必備的常用藥,但如錯用、濫用和用量過大,不僅不能治病,還會造成嚴重後果。

止痛片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解熱止痛藥,另一類是解痙止痛藥,它們雖有止痛這種共同作用,可是應用範圍、作用原理、治療效果等卻大不一樣。解痙止痛藥主要用於治療胃腸及其他平滑肌的痙攣性疼痛,例如胃腸、膽道、泌尿道的絞痛代表性藥物有阿托品、普魯本辛、癲茄片等。解熱止痛藥主要用於治療傷風、感冒、發燒、疲勞性頭痛、肌肉酸痛、神經痛、月經痛等代表性藥物有阿斯匹林、撲熱息痛、消炎痛等。上述止痛藥都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刺激。止痛片隻能治標,不能治本,要使病情好轉,還必須根據病因做根本性治療。

12慎用膚輕鬆

膚輕鬆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激素,製成軟膏主要治療接觸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濕疹等。但它有降低人體對黴菌、細菌和病毒抵抗力的副作用,如患黴菌引起的手癬、足癬、體癬、股癬、化膿性細菌引起的毛囊炎、癤腫、膿胞瘡和病毒引起的水痘,用了膚輕鬆不但治不好,還會發生病變,使病情惡化。因此說,膚輕鬆不是醫治皮膚的萬能藥,不可濫用。

13不可隨便吃補藥

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有一利,就有一弊,補藥也是如此。比如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引起嘔吐、腹瀉;又如人參是補藥,可是陰虛火盛的人服用人參則有害無益。

俗話說,藥補常常不如食補。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都可從食物中攝取,所以隻要不是嚴重疾病造成特殊需要,就不必花大錢去吃補藥。

14使用退燒藥時的

注意事項

1病因不明不用;

2短期低燒不用;

3突發高燒慎用;

4必要時輔以物理降溫;

5服藥後要多飲水。

15去痛片和止痛片

不可混為一談

雖然去痛片和止痛片都有解熱鎮痛的作用,但二者在構成、服量、副作用方麵以及治療功能上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

去痛片又名鎮痛片、索密痛。是由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四種藥物組成的。除解熱止痛外,還有抗風濕作用。

止痛片又名複方阿斯匹林、ABC。它主要是由阿斯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幾種藥物組成,除解熱止痛外,可用於傷風感冒等症。

去痛片成人日服三次,每次服一片。止痛片成人日服三次,每次服1~2片。

由於止痛片成分中有阿斯匹林,它對胃腸有嚴重刺激,因而胃病患者不宜服用。

16服藥與禁忌

(1)服人參等滋補藥品期間忌飲茶。

(2)外感風寒、便秘腹脹者不宜食銀耳。

(3)孕婦忌食黑木耳和兔肉。

(4)皮膚瘙癢者忌食黃花菜。

(5)眼病、肝病患者忌飲酒。

(6)外科化膿性疾病患者忌食鴨肉。

(7)體弱多病、產婦及外感風寒、貧血者忌柿子。

(8)肺塞及瀉痢者忌食廣柑。

(9)服用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等抗生素時不要吃豆腐及豆製品。

(10)服異煙肼忌乳製品和糖類。

(11)服安基比林忌醃製食品。

(12)服苦味健胃藥忌飲糖水。

(13)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劑忌茶葉。

(14)服利福平、氯黴素、咖啡因忌牛奶。

(15)服痢特靈(呋喃唑銅)不要飲酒。

(16)服用降壓藥期間,忌服麻黃、止咳定喘丸、川貝精片、麻杏石甘湯等中成藥。

(17)糖尿病患者在服用D—860、使用降糖等血糖藥物期間,忌服中藥甘草、人參、鹿茸。

(18)服用阿斯匹林忌與甘草、鹿茸同時使用。

(19)消化道潰瘍病人忌服阿斯匹林等解熱鎮痛藥。

(20)忌將溴化物、鈉、鉀、巴氏合劑與朱砂、朱砂安神丸、磁米丸、救急散混用。

17怎樣給病人

傷口換藥

1解除外層膠布及繃帶,用鑷子輕輕揭去覆蓋創口的內層敷料。

2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創口周圍皮膚,要注意先由創口邊緣開始,再向周圍塗擦,不要將酒精擦入創口。

3用生理鹽水棉球或呋喃西林溶液棉球清潔創口內部,輕輕除去膿液、壞死組織等(觀察創口是否發生變化,如覺得沒把握可請醫務人員處理)。

4以酒精棉球再次消毒創口周圍一次,然後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粘住,或按醫囑敷藥用繃帶包紮。

18怎樣煎中草藥

煎中草藥要用砂鍋。如果沒有砂鍋,可以用大搪瓷茶缸代替。

煎中草藥要掌握好時間、火候和水量,一般多用文火煎製,水量以浸過藥物為宜。煎煮時間不宜過長,15~20分鍾即可。中草藥一劑一般煎二次就可以了,為使藥物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亦可煎三次,將兩次或三次煎好的藥汁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

19中成藥的服用方法

中成藥是中藥製成的便於服用和保存的成品藥。有藥丸、藥片、藥水、藥粉、藥膏、藥酒等。

服中成藥要注意:

1用量。每種藥服多少都是有科學根據的,不能少服,也不宜多服。一般藥物(有毒性的除外)如服後效果不明顯,且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加大劑量。

2服藥的最佳時間。滋補類藥物宜空腹服用;健胃消食的宜在飯後15分鍾服用;鎮靜安神的以及酒類宜在睡前半小時服用。

3服法。大丸藥可放口內咀嚼,再用白開水送下;也可割成小方塊,捏成小丸服用;或者將藥丸用水調成糊狀。

20不要亂給孩子吃藥

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間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時間短,吸收排泄快,抵抗力弱,對藥物反應敏感,用藥不當會產生不良反應。

兒童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如強的鬆等,或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酰胺等,能延緩骨骼生長,早產兒長期應用四環素能使骨骼生長停滯。

四環素、皮質激素、維生素A等藥物可增加腦壓或引起腦水腫,皮質激素還可以影響兒童對鈣質的代謝,產生手足抽搐。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多粘黴素等可致使聽力減退,引起耳聾,不會說話的小兒,耳聾後還可導致啞巴。

過量服用氯黴素、四環素、金黴素、新生黴素、氯丙嗪、異煙肼等,可導致中毒性肝炎。

長期服用皮質激素如地塞米鬆,可引起消化道潰瘍,長期服用氯黴素可引起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磺胺類藥物服用過多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症。

由此可見,小兒患病切忌亂用藥,特別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劑量不可過大,用藥時間不會過長,一定要按藥品說明書或遵醫囑服用。

21兒童禁用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能夠引起非常嚴重的雷耶氏綜合征,雷耶氏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兒童肝髒和大腦疾病,因此絕不能給1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任何形式的阿斯匹林,除非有醫生的特殊指導。

22給幼兒喂藥的方法

孩子多不肯好好服藥,家長為此急得按胳膊、揪腦袋、捏鼻子,硬將藥往孩子口裏灌;孩子則拚命掙紮,大哭大鬧,常常是藥沒有喂好,大人小孩弄得一身汗。有的家長則把藥溶解在牛奶中,裝入奶瓶,讓孩子吃,這樣也不好。因為小兒的服藥量很少,有一部分沾在奶瓶上,藥量就不足了。下麵介紹一下喂藥的方法。

1喂藥前不要喂奶,也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以免喂藥時引起嘔吐。

2喂藥時,勺子不要順著舌頭直往裏插,這樣容易嗆著,應把勺子從孩子的嘴角處插入,倒在舌邊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時再將勺拿出,動作要輕巧。

3喂藥後可給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嘔吐。

4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藥味過苦,可在勺裏放點果醬,哄其吃下。

5在喂膠囊藥粉時,有時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膠囊丸分開後,兩個半粒都無堵頭,吃藥時難免撒在嘴裏,小孩常因此嘔吐。最好的辦法是用飯粒或麵食堵住被分開的開口處,這樣既節約,又可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