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一章玉器收類
玉器主要形成於火成岩的結晶作用,由於玉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一種,古人又認為玉是光榮和幸福的化身,所以玉石受到曆代收藏者的熱烈追捧。
玉石概述
我國玉文化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我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
中國人把玉看做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征意義。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做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係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製”的重要構成部分。
同時,玉在喪葬方麵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於古代中國所產生出來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特例,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中國玉作為這一獨特文化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這個篩選過程極為漫長,可以說貫穿於石器時代的始終。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我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石來源約有100餘處,我國曆史上在用玉製度方麵早已體現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我國古代最高階級,和田玉在成為真玉的同時,也就成為帝王用玉。此後,經過無數的歲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間,遍及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
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的“國石”。它像一顆明珠,在我國曆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和田玉與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謂淵源深遠。
我國考古學者最新研究考證並提出了我國在石器和青銅器、鐵器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有著3000多年的曆史,玉器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代。早在新石器時代,昆侖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並作為瑰寶和友誼媒介向東西運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後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7000多年的開發利用曆史,證明了我國邊疆和中原、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與商貿交流的第一個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田玉曆來是中國各民族友誼的象征物,和田玉作為曆史的鑒證,雄辯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殷商開始,中國就開辟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工藝美術新時代。由於和田玉登上了華夏民族的玉壇,才出現了稱譽世界的“東方藝術”,才形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玉器史,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貴遺產。
由於和田玉的優良玉質,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有7000多年曆史的我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於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中國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我國玉文化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去精神。
玉的道德
玉的道德文化觀念從西周發展起來,源於民俗;經儒家學派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曆代統治階級巧妙加以利用;被民眾所接受。這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中,由200多個字與玉有關,這些字多為美好、崇高之意。如璽、國、玨。又如:玉人:美麗的女孩子;玉樹臨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婷婷玉立:美麗漂亮的人;玉潔冰清:心地純潔、高尚等。
玉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製的器物多為高雅、莊嚴的器物。在精神方麵,人們認為玉象征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平和、美麗。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避邪護身,有的可以作為藥治病。
(1)玉石之美
夫玉者,質地細密、色澤淡雅、溫潤光潔之美石也。其質地光華,扣擊有聲,堅硬似鐵,晶瑩含翠,在眾多石類材料中脫穎而出,備受世人喜愛。中國人眼中之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即文化學意義之玉,範圍寬廣,不僅包括軟玉、硬玉,還包括水晶、瑪瑙、蛇紋石、漢白玉、綠鬆石、青金石等品種,而狹義則專指礦物學意義之玉,分為軟玉和硬玉。
軟玉,其硬度為莫氏6度至65度。比重255至265,主要成分是矽酸鈣之纖維礦物。而硬玉,則專指翡翠,硬度為莫氏675度至7度,比重32至33,成分則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硬玉在18世紀後方為中國玉匠廣泛采用,因此,我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軟玉製品。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之一。不僅開采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在我國玉礦帶可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延伸至俄羅斯地區;二是我國江浙地區直至台灣;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區。而新疆和田、河南獨山、遼寧岫岩、陝西藍田,並稱我國四大美玉產地。目前,我國與中美洲和新西蘭並稱世界三大產玉國中心。
(2)君子如玉
玉外表溫和圓潤,本質卻至堅至剛,與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勃興,神鬼文化與先民生活漸行漸遠,貴族士卿崇尚“觀物比德”,標榜“君子如玉”,玉被賦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成為品評人物的道德標準。
“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觀念,將玉之色澤、質地、形狀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義等品德,於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乃至“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玉比德之觀念影響極大,玉質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貴族身份與教養的標記,而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征。
玉也可作為貴重禮物相互贈送,以表達情誼。《詩經·國風·木瓜》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瓊琚、瓊瑤、瓊玖,均佩玉也。《秦風·渭陽》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作為知識階層的士大夫,則將自身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將高尚人格之砥勵磨練,寓之於美玉之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規範道德、約束行為之標誌。
古人辨玉,首重其所寓美德,而天然色澤與紋理則次之,使得玉由單純飾佩升華為實用、審美與修養三位一體的倫理人格風範之標誌。中華文化具有早熟性特征,先秦時期便達到了不可逾越之高峰。而其後文化之擴展,無不是對先秦文化之解讀與稀釋,故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萬變不離其宗。
玉的價值
自古以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等。古人更是將玉人格化,賦予它美和德雙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於玉”,崇玉之風熾盛,可見一斑。
美玉無價之實例,最為典型者乃和氏璧之身世。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複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遣人問詢,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琢之為璧。因稱和氏璧。後此壁為趙惠文王據為已有。
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壁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壁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秦破趙,得和氏璧。
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後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至後唐時,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其後雖屢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但皆贗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謎。將美玉與江山社稷緊密相聯,且超越朝代更迭而傳世,足見玉在古人心靈中的突兀地位,也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遠遠勝過政治之典型例證。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玉器之絢麗紋樣,似乎流淌著我華夏先民之靈性,護符與佩飾之中,蘊含著他們純潔高尚的情懷。我國一以貫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內涵之富,堪稱舉世罕見。
玉與愛情
現代人還把玉當做情人間相互表示愛慕,傳遞情感的一種信物,在古代更是如此。愛情玉在考古發掘中,也能窺其孑遺。曆代墓葬中,女性墓出土的裝飾佩玉,總是多於男性。清代畢沅除正妻汪德外,還有5個愛妾,其中3號墓主,是最得寵的愛妄,墓中除有昂貴的裴翠飾件、翡翠朝珠、嵌寶石金飾外,還有連汪德夫人也沒有的福祿百壽字白玉帶,顯然是畢沅生前特賜她的。
玉作為情人信物,是因為玉美,溫潤晶瑩,色澤典雅,肌理清澈。“情人眼裏出西施”,有情人總認為自己的情人是世上最美的,他們借助玉的美來表達對情人美的讚賞。
漢文化中,有不少詩文詞彙,以表現玉的自然美引申為人的容貌美和氣質美。《詩經·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詩經·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玉女,玉人,玉容,玉貌,玉色,玉體,玉麵,玉音,玉立,玉郎都形容人的俏美。
原因是,美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她不像飄浮的白雲,四季的鮮花,時來時去,忽有忽無,交替變化。玉盤玩的時間越長,越迷人可愛。愛情是堅貞的,永恒的,情人用玉,能充分表達情人間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爛不變心”,白發偕老的忠貞愛情。另外,玉即使碎了,其玉沁是不會變的。情人即使不能成為眷屬,但愛慕之情是決不會斷的。因此,玉能充分表達情人間的各種複雜感情。
玉石的種類
玉牌
玉牌子是一個獨立的玉雕藝術門類,是隨身攜帶的玉雕佩飾品之一。因為它規格方正,大小適中,可佩戴於胸前又可佩掛於腰間,無論是欣賞還是把玩都十分合適,男女皆宜,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玉牌子屬於佩玉的一種,佩玉文化曆史悠久,最早可追述至紅山、良渚、殷墟等早期文化。到了戰國至漢時期,佩玉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涵蓋的內容除了財富、藝術、禮儀,還增加了政治的含義。
由於戰國及秦的連年征戰,宮廷政治鬥爭險惡,刺殺之事屢有發生,漢廷規定,大臣們佩帶古玉組珮上朝。組珮,顧名思義,成組的玉珮。組珮由大小不一的玉珮組合,中間銜以絲繩,佩帶腰際,限製了文武百官上朝時的行動。如若有人動作過大過猛,組珮就會“叮當”作響,勢必引起侍衛的注意。
玉牌真正成為一種叫得響的玉雕藝術門類,是在明嘉靖、萬曆年間。因為這個時候蘇州出了一個著名的玉雕大師陸子岡。子岡玉雕一改明代玉器陳腐俗氣,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將印章、書法、繪畫藝術融入其中,子岡製玉掛件,形若方形或長方形,寬厚敦實,猶如牌子,故簡稱為“子岡牌”。
當代玉牌在子岡牌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無論從題材上還是體量上都融入了相當多的現代思想和審美品位。比如現代玉牌在外形上不拘泥於規矩,而是更多傾向於自由隨形,題材也更豐富多變。同時,因為現代雕刻工藝的機械化比傳統工具更精確和細膩,使現代玉牌在製作工藝上可以更清晰細膩得表現設計師的創意。
硬玉
硬玉也稱翡翠,屬輝石類,單斜晶係。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不同而顯白或綠色。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豔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以翠綠色為貴。
因而在硬玉傳入我國後,被冠以翡翠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沒有軟玉長,其出產地也主要集中於緬甸、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危地馬拉、美國、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
軟玉
角閃石、陽起石類軟玉,前蘇聯化學家曾將軟玉命名為“中國玉”。軟玉的大部分在國際通用標準上並不被認為是玉,而是其他的礦物。但在少數國家,如中國,它們依然被當做玉的一個類別而交易。
依照軟玉石質的顏色,也有數個亞種:純白色具有油脂光澤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以及較為稀少的糖玉等。
和田玉
主要分布於新疆和田綿延1500千米的昆侖山脈北坡,共有9個產地。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有微量的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
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間。
藍田玉
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誌》,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等古書,也有藍田產玉的記載。這種玉的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采用做為裝飾品。
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南陽玉色澤鮮豔,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 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南陽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澤,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據文字記載,南陽玉在漢代就已開采。近來考古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采推到商晚期以前。
岫岩玉
產於我國遼寧省岫岩,岫岩縣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萬年的日月山川之精華,從而孕育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國寶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我國四大名玉之一,大體分兩類,一類是老玉,也稱河磨玉,其質地樸實、凝重、色澤深綠,是一種珍貴的璞玉;另一類是軟玉,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多呈綠色,而其中以純白、金黃兩種顏色是罕世之珍品。
獨山玉
又稱“南陽玉”或“南玉”,產於河南南陽市城區北邊的獨山。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獨山玉雕,曆史悠久,1959年在獨山附近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產的玉鏟,證明早在5000餘年前先民們已認識和使用了獨山玉。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為漢代雕刻玉器的地方。
綠鬆石
又名綠寶石,因其色、形似碧綠的鬆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貴寶石品種之一。
綠鬆石製品現已成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種次生礦物,由含銅、鋁、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崗岩石中淋濾而成,在近地表的礦脈中沉澱形成結核,被岩脈的基質所包裹。綠鬆石是最早用作飾物的礦物品種。1900年,埃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隻綠鬆石包金的手鐲。
玉器的收藏
玉器的分級
(1)品質等級
玉的品質可分為10級,每一級又可細分為上、中、下3檔。如何區分玉器的這些類別呢?
A類玉是指經過手工工藝雕琢之外,並沒有改變其原本品質的天然玉石,就是大家常說的真貨,它一般會有國家珠寶鑒定中心的認證;B類貨是指將一些有很多雜質的劣質玉石,通過酸洗將裏麵的雜質去除,再注入透明的液體,使其變得更加晶瑩漂亮的玉器;而C類貨則即對其酸洗去雜質、又進行染色,已經是完全人工製成的假玉石。
專家稱:“由於後兩者的內部結構已被改變,所以在價值上與A類玉器有著幾十倍的差距。現在這種用B類、C類貨來冒充天然玉器的做法市場上普遍存在。”
(2)消費者鑒別玉飾真假方法
①色
即玉的顏色要均勻,不能色調不一,還要色澤鮮明,沒有與其他雜色混在一起。專家還強調,不要在燈光下觀其顏色,因為玉器的顏色在燈光下的視覺效果要比自然光線下的效果好很多。
②底
指玉的通體要剔透,沒有雜質和黑斑。如果是B類、C類貨,其內部常有結晶狀的小塊。
③水
即真玉表麵會非常光潔、溫潤,不會出現毛細裂紋,而如果是經過酸洗的則經常會出現如同“呢子大衣上粘著的小細毛毛”一樣的紋路。
④工
就是玉器的製作工藝。如果細致觀察,真正的上品玉器都有其自己獨特的造型,而B類、C類貨則大多都是經過機器模子打造出來的,造型幾乎一模一樣。另外,購買者也可將玉器用細繩吊在空中,用金屬輕輕敲擊,若是A類玉會發出一種清脆悅耳之聲;如果是人工處理品則會發出很實、很低沉悶啞的聲音。
藏玉的技巧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征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
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1卷至6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古玉專家李更夫的《玉器鑒定全集》等。
一般人在博物館隻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的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古玉器的仿品、贗品。大都采用價格低廉的岫岩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他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現在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千克已逾10萬元,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作偽者極少采用和田白玉。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贗品就可以一目了然。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朱砂沁、銅沁、表麵氧化層等。
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麵的差異和區別十分重要。
玉器表麵的雕刻線條斷麵不同。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U型是現代機器工特征。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麵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麵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玉器辨偽方法
目前在玉器的識偽中沒有儀器進行有效的測試,但是利用我們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識,利用客觀科學的理論分析,完全有能力對玉器真偽進行有效識別。
(1)從玉器使用材料上辨別
主要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贗品有相當一部分使用的新開發的石料、礦料,或用黃岫岩假冒黃玉。在實踐中必須掌握和分清真偽玉器材料上的差別,分清同一種材料的新舊差別。
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勻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滲透性。當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後就能夠分析古玉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埋藏的時間長短,對玉器本身應該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氧化腐蝕特征,並掌握其演化過程的各種特征規律。
而贗品不是根據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據真品的各種特征,隻是根據真品的表麵效果進行模仿,違反了自然氧化和演變的規律,與真品有本質上的差別。
這種受浸蝕而老化的現象與贗品使用新材料或老舊殘料進行重新切割磨製加工,成型後所暴露出來的新工藝麵會產生明顯的色差或破壞原有的氧化皮層。因為從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萬年形成的同一種材料,在辨偽中隻能把識別材料作為辨偽的依據,如果材料上無法有效地確認差別,應該從其他方麵繼續搜尋真偽的差別證據。
目前贗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的次料進行偽造。成型以後再進行人為強化腐蝕,造成玉器表麵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這種皮層容易脫落而且脫落後根本沒有潔淨透潤的質地。這種花地雜色料是曆代古玉不使用的,隻是現代騙人用的一種石料。
(2)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
在辨偽中,有些玉器可以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但是有些高仿贗品極難識別。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其他方麵搜尋真與偽的差別證據由於民間玉器的風格造型極其古怪複雜,因而不能以器型風格決定其真偽,而隻能作為感覺效果判斷的一項參考。
玉器藝術的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古玉完美地體現了工藝效果。
而贗品在這方麵有明顯缺陷和不足,要麼結構造型美而工藝技術磨製卻達不到這種效果,要麼工藝設計有缺陷。我們必須承認,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會對產品的工藝質量和標準造成程度不同的影響。
從古至今製造玉器設備工藝和工具材料在不斷地改革發展提高,因此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工藝技術特征。當我們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會認識到現代贗品哪些部位工藝不對,哪些工藝技術磨製有缺陷。
要認識到玉器的加工方式從古至今始終利用的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在實踐中必須分析工藝效果,哪些是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為手工操作的不穩定性造成,從這方麵區別真偽。另一方麵要有能力認識磨製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某些工藝效果,識破贗品故意製造工藝誤差或某些工藝技術缺陷,對比真偽玉器工藝死角部位的差異。
古玉器的加工磨製主要采用遊離沙式的研磨方式,這與現代贗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型的玉器有明顯的工藝差別。要掌握曆代古玉在工藝磨製程序方麵的規律,以及各種工藝技術處理手段方麵的特征規律,對比贗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處理手段有差別。
(3)了解贗品的製假手段和技術
要分析和掌握真偽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別,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別,並分析出光亮方麵的技術和材料差別及造成這種差別的原理,從而區別真偽亮度效果差異。
玉器被氧化浸蝕部位大部分是由於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蝕性差造成的,特別是由於內部應力造成的玉器裂紋,這種狀態會被首先滲透或浸蝕,它與贗品人為製造的假效果有結構上的差別。
現代贗品利用色料、邊角髒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別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假冒,這種造偽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實際上這類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結構和色差,與真品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必須識別哪些是色料雜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贗品,哪些是真正腐蝕受沁。
真正的古玉無論受到哪些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硬度變化、色差變化、滲透過度等現象,而贗品人為製造的明顯的滲透現象、硬度變化、色差和過度等現象。要在廣泛的實踐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蝕受沁的特征規律,在此基礎上區別哪些是人為的強化作偽,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蝕受沁。
(4)生坑與熟坑玉器的辨別
所謂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後沒有進行過任何清造處理,玉器本身粘附著各種沉積物質,而且附著力極強。而贗品是采用人為製造在玉表的附著物,這種人造附著物質粘結密度及粘結力很差,這是辨別真偽的一方麵,生坑玉器應沒有任何人為處理留下的痕跡。
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後經過人為的清洗處理,這類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種種出土特征。一般情況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蝕殘損部位能夠留下沉積物質,由於清洗有些部位會出現輕微劃痕,工藝棱角出會產生輕微的人為致殘現象。
而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贗品主要采取製造表麵氧化層工藝方麵采用保持工藝棱角部位的鋒利度,死角部位沉積物質附著力卻很差。要特別注意並有能力區別半生坑玉器。當前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贗品有相當數量流入市場。
半熟坑玉器的指出土後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潤程度並沒有達到相當的熟舊程度。這類玉器表麵有氧化質感並有輕微的磨損,輕微的棱角碰傷,有些死角部位仍然存留沉積物及其他各種特征。
這種玉器必須進行全麵的分析,仿造成這類玉器的贗品主要是采取球磨振蕩設備及噴沙設備製造表麵氧化質感效果,使整體結構及工藝棱角產生圓滑過度。這類玉器的仿造難度很大,與真品對比會找到贗品的很多漏洞。
熟坑玉器是長期收藏把玩使玉器的工藝棱角有相當的圓滑過度,手感極好。
在玩中人體的汗液、酸、堿、植物蠟等滲透到玉器縱深,使玉器內部折射光加強反射到玉器表麵形成半透明狀態的油透感,經過人為長期盤磨會使玉器表麵產生不同時期的劃痕重疊現象,有些殘損會產生殘痕圓滑過度。而贗品不具備這種時間和條件,因此隻能采取加強表麵光亮度的手段進行假冒。當前有一定數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普遍不佳。
必須掌握贗品用氫氟酸進行腐蝕所產生的各種狀態。這類贗品殘留有的毒氣體對人體危害極大,不能在房間內擺放或隨身佩帶。
收藏玉器不能局限性隻懂得玉器,必須對雕塑、瓷器、繪畫、竹木牙角、金銀銅器等古董項目有識別真偽的基本能力。其他類古董的真偽所表現的特征規律與玉器是相通的。辨偽首先要確認真品,隻有在實踐中掌握真品的實質,才能夠具備識偽的能力,才能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文化內涵。更不要采取自我封閉的收藏方式。
玉器保養方法
(1)徹底清洗法
用一個小碗或茶杯盛裝禦守鹽溶解後的溫水,每次10克,每次浸泡24小時。最後用一條柔軟的無棉絨布拭幹即可。禦守鹽清洗對於人工處理的寶石影響很大,會讓人工處理部分顯現。但是對天然的部分不影響。而且每月用禦守鹽清洗玉石,可以消除玉石上的死皮組織免去真菌滋生。
(2)冷水浸泡法
用一個小碗或茶杯,將禦守鹽放入碗中,把玉石浸在水中約30分鍾,然後用一個小刷子,在玉石前後左右輕輕刷洗,再在水中揮動一會兒,拿出來用紙巾拭幹即可。
(3)快速清洗法
購買一點禦守鹽,把玉石埋起來淨化,洗滌玉石。每次埋放需要24小時,這樣有一個缺點就是如果是人工處理玉石禦守鹽會讓人工處理部分顯現。所以如果是人工處理的玉石不能用禦守鹽。
第三章奇石收藏
奇石是天然的藝術品,它獨立成景,自然成畫,觀賞、收藏奇石既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種藝術上的追求和陶冶。
奇石概述
文化溯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至複雜、由低級至高級的石文化史。
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期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當武器,至新石器時期的打製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築材料,至現代化豪華建築中大量應用的花崗岩、大理石裝飾材料;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製飾物,至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定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
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就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文化現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玩石文化
我國的曆史悠久,奇形怪異的自然景觀舉不勝舉,而作為大自然中的奇型怪石,經過宇宙雷鳴和山川河流的自然洗禮,已經脫胎成神似或形似的自然之趣,日久便成為一種審美文化了。
它的文化內涵除了用於取火、蓋房、做磨盤、鍛打武器、製作工藝品等的實際功效外,它還是一種精神象征,它給人以生命的悟性。其質地和載重而不垮,可喻為堅強的意誌;其形態剛中見柔,柔中見剛,剛柔相濟,可喻為有情有棱角的個性;其拙樸厚重,可喻為大智若愚;其坦然沉靜無言,可喻為獻身的精神。
賞石文化
奇石,又稱觀賞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稱之為水石,韓國稱之為壽石,是指不用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包括奇特的化石,礦物晶體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獨特的形態、色澤、質地、紋理。奇石具有觀賞、收藏及科研價值。
賞石文化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包括賞玉文化、園林景觀奇石等多個方麵,其曆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
我國先秦時期就已有相關記載,而黃帝更被認為是早期賞石文化發起人。另一方麵,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曆史和文化背景方麵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曆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麵也截然不同。
古人說:“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觀賞奇石,要講究瘦、漏、透、皺、清、醜、頑、拙、奇、秀、險、幽等。
上述方麵,更主要是要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麵去把握奇石之美。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千百年來國人的愛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風源遠流長,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賞石文化。並進而影響到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賞石漸成國際潮流。據統計,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天然奇石愛好者,並成立了國際愛石協會、國際自然藝術石愛好者協會等國際性賞石團體。
奇石分類
(1)奇石在觀賞和應用分五類
第一類謂天然風景石,如黃山飛來石、雲南石林、桂林駱駝石、福建平潭縣的石海獅礁石等。
第二類謂庭園景石,是庭園堆山疊石、散石點綴、孤石欣賞與造景,形體較大,置於室外庭園中的自然奇石,如太湖石、斧劈石、靈璧石等。
第三類謂盆景石,是製作大中小型盆景用的石材。
第四類謂石工藝,是以某些天然觀賞石為原料,以人工加工為主成型的工藝品,如石刻、石雕、石硯、印章等。
第五類以室內陳列布置或擺設為主,獨立觀賞,以自然形成為要素,形體較小,可以移動,精美別致,並配有盤、盆、座、架、錦盒之類的附屬物,具有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及文化藝術品位的石質藝術品。
此類觀賞石也是屬於狹義的觀賞石範疇。它包括千姿百態的山水景石、形象生動的象形石、色彩豔麗的圖案石和紋理石、剔透晶瑩的礦物晶體、富有觀賞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具有研究、收藏價值的事件石和紀念石等,也包括為表露石之天然色彩、圖紋,經切割或研磨,配以幾架裝飾的大理石等圖紋石或色彩石。
(2)常見的幾種奇石
①黃河石
從廣義上講,自黃河的發源地巴顏喀拉山到黃河入海口,綿延數千千米,沿黃河兩岸山峰、溝壑的大量石塊以及入黃河的河流、湖泊攜帶的石塊,進入黃河後,經過濁浪的搬運衝刷而形成的石塊,便統稱為黃河石。
由於黃河石的來源是多渠道,所以石源豐富,石種龐雜,可以說黃河石集奇石之大成,黃河就是一座天然的奇石藏館,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奇石世界。
②類畫石
所謂類畫石,指呈現在石體上的人物、動物、植物、山水花鳥蟲魚等物象。有的抽象,有的具體,有的速寫,有的潑墨,有的素描,有的如國畫,有的像油畫,手法多變,所表現的萬物生靈猶如繪畫一般,都在像與不像之中讓人神秘莫測,揣摸不定。
③圖案石
圖案石就是在奇石的表麵,以平麵畫麵表現石情畫意。大自然以天然之筆將礦物質染浸在石上而形成的景物、人物、動物、靜物、建築物等社會之萬物,或以曲直線條表現,或以色塊構成,窮極變幻,手法各異,無奇不有,皆屬圖案石。
④紋理石
就是由規則或不規則的紋理和線條組成的石塊。這些帶色的紋理是岩石受自身析出的鐵離子染色,沿節理裂隙充填,而形成的氧化鐵等礦物質的沉澱。
辨別紋理石的優劣,除石質優良外,主要看線條的構成,好的紋理石線條流暢、節奏明快,能形成一定的韻律,而且錯落有致,或層層疊起,分布均勻如梯田;或間隔性的排列,井然有序,形成各種圖案,可視為上品。
也有線條是豎向的、縱向的或圓或方。若線條組成的圖案,而圖案又與石頭的造形相吻合,更是優中之精品。反之,線條雜亂無章,既構不成圖案,也不流暢,不能給人以美感者,則視為劣質品。
⑤造型石
整個石體像人、像物、像器皿等立體象形。造型石又有形象石與意象石之分,造型石的審美可歸納為質、色、形、趣、韻、氣6字要素。
韻致和氣質屬於抽象的範疇,因此非形象石,我們也稱為抽象石。不是每一塊抽象的造型石都有一種韻致或一種氣質,有韻致、有氣質的是好石。幾乎任何一塊石頭都不可能全麵符合質、色、形、趣、韻、氣六項要求,但一塊石頭應符合幾項要求才算好石,也難於一概而論。
⑥人物石
一代文豪奇石的造型像人物,奇石中的圖案像人物,在石品上構成人物圖象的,均稱人物石。
有的以流暢的線條形成了人物速寫,有的以大塊色相將人物渲染得維妙維肖。無論是造形、線條、色彩所構成的人物無不栩栩如生。
有古今中外人物,有神話傳說中人,有領袖偉人,有科學家,藝術家,歌星演員等,有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單一的,有群體的,有辛勤勞作的,有談天說地的,有悠閑垂鉤的,有秋收春忙的,還有迎晨早讀的……構成了一個繽紛多姿的人物世界。
⑦動物石
不同石品的造型像動物,圖紋、線條、色塊構成的動物,都可謂之動物石。有的是頭像,有的是全身,有單一,有群體,有嬉戲追逐者,有飛奔覓食者,恰如一個天然的動物世界。
⑧組合石
組合石也叫配套石,把幾塊意思有關聯的奇石,組成景觀、典故、吉祥用語等,這可提高賞石者的文化品位,擴大其知識麵,也可使奇石自身產生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常見的有:黃河石中的日月星辰,從日出日落至月升月落;植物中的歲寒三友:梅、竹、鬆;動物石中的:年年有餘、十二生肖;人物石中的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寓言中的:東郭先生和狼;還有文字石中的:“福星高照,春夏秋冬”等不勝枚舉牡丹石石質通體黑或綠,屬沉積岩類。全身長滿大小不同花瓣狀斑點,或淡綠或純白的花朵,構成牡丹狀,看似樸素,卻又給人一種華麗高貴之感。
⑨化石
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在地殼運動中經礦物質置換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可分為:古生代:幾億年前的無脊椎動物和低等植物化石;中生代:6000萬年至2億年前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和較高的植物化石;新生代:幾十萬年至距今5000年前的哺乳動物和高等植物化石。
⑩靈青石
千壑百間,巧而不拙,孔暗而顯,高低呼應,有奪天功之妙,洞岩懸壑、曲徑、通斷,支撐妙而奇,如在飄渺中,似人間仙境。
寓理石
奇石的形、色、質、紋、韻、音等方麵,都含有一定的哲理,而且寓意又明顯深刻,確實起到警世育人的作用。好的寓理石能使人使已終身受益。
奇石的收藏
收藏奇石者級別
就采、賞奇石水平而言,收藏奇石者可分為5個級別:
(1)一級水平
初撿石,無論是遇見造型石,還是圖案石,總是有一種新鮮感。古稱:怪石。
(2)二級水平
經過一段時間的采賞經驗積累,對石頭的采撿觀賞遠不止出於好奇之心,進入了賞石的第二階段,注意了奇石的完整性,重視了奇石的美觀與秀麗。古稱:美石或景石。
(3)三級水平
能達到三級水平的人,認為奇石的造型、圖案是石體的自我訴情,詩情畫意的表述。視奇石之意境,有修身養性之作用,甚至能改變和戒除人的諸多不良嗜好。古稱:巧石。
(4)四級水平
在賞石過程中,常帶有意念或邏輯思維之觀念,多是形象三分,心象七分,此級水平也就是抽象觀,有靜身養性信念,故有禪石”靈石、基督石之尊稱。
(5)五級水平
這是賞石的高境界,能夠用哲學的觀點,辯證地去理解奇石與人的關係,賦奇石以靈氣,宇宙萬物同體,皆有生命,人、石應相同相通,平起平坐,共享天道。互補真、善、美,以石之美德待人處事。古稱:去石。
奇石的鑒賞
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加之人們平時的文化、藝術的積累,便能達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賞石水平提高了,便達到了以石怡情,賞石養性之目的。
掌握賞石之道,賞石之法,必須要拓寬自己賞石的知識麵,不僅要學習古人的賞石方法和理論,還要向現代人學習,學習美學知識,學習書法、繪畫、攝影中的線條、構圖、用光等理論基礎知識,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帶著這些藝術理論,對奇石進行賞評。
尤其是書畫攝影藝術與奇石藝術,可謂姊妹藝術,有很多相通相似之處,一言以蔽之,整體素質提高了,賞石水平也就上去了。鑒賞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質
指構成石品的礦物成分,多以石英質、玉質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來判斷石質優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觀賞石的硬度一般為4度至8度為較好。
質地純正,無其他雜質,表麵光滑、細膩的奇石有一種秀麗美;有的石質鬆、軟、疏,表層粗糙,無光澤,具有一種粗獷美。光滑細膩、質地純淨、硬度高、光潤透明者為上等,結構鬆軟、陳雜、表層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2)紋
品上的圓、點、線、麵及塊狀等所構成的規則與不規則、流暢或呆滯的紋路圖案或形狀。奇石上的花紋分凹、凸紋,平、斜紋,點、線紋,粗、細紋,麵、塊紋;紋又分單、雙色、混合色紋,凡線條節奏明快、富有韻律、變化無窮、妙趣橫生者,都可謂精品石。
(3)色
赤、橙、黃、綠、青、藍、紫於一體者為上乘,混合色、雙色、單色次之。色為意生,意為色存,色、形、意完美統一,可謂奇石之精品也。
(4)象
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圖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暢的線條表現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渾,以大麵積的色塊構成人物、動物等圖象。無論什麼形式,均生動活潑地表現了自然界的萬千物像。
(5)意
奇石的造型或圖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遠,給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給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給人以開闊;有的含蓄,給人以思維。不同的意境,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悟。
(6)形
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狀,有三角形、圓形、橢圓形等,總之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有的形體具象,有的形體抽象,有的形神兼備,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龍活現,抽象者變化萬千,耐人尋味。
石頭的形狀盡量要完整,觀賞麵沒有較深的裂痕和紋路,或者不影響觀賞。從整個石形外觀上看,圓的造型能給人一種圓潤、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給人一種對稱、均衡、平穩的舒適之感;倒三角形造型能給人險中求夷的驚奇感。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體無殘缺破損,整個外形與其內容和諧相稱,表麵的形體與內在的精神相輔相成。
石的神是奇石形體內涵的精氣反映,神指奇石的內在精神、氣質、意境、神韻。神是奇石的個性體現,無神的奇石,平淡無奇,毫無生機,有神的奇石能使人勃然心動,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形是奇石的外觀形體,奇石的軀殼;神是奇石的內在神韻,奇石的靈魂;形是神的載體,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備。
(7)神韻美
除了具有表象美之外,即所表現的各類景與物的客觀形象形態,還具有形態之中的神韻美,神韻是無形的,是通過人的大腦思維想象,情感的領悟等一係列的心理活動,而顯現出來的某種情意與事物的意象,此意象就是在形象的基礎上感悟出神韻。
形是神的外殼,神是形的內核,形與神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奇石的品種中,具有萬物形態,形態中又蘊藏著幻化的神韻,這些石品都具備了形神兼備、回味無窮的神韻之美,進而更體現了意境美,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神韻美的奇石情景交融,最具有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
(8)藝術美
石納入文化藝術的範疇,從美學、文學、色彩學的藝術高度,與冰冷的玩石通靈,寄情於石,情石相交,達到石人合一的境界,然後展開神思的翅膀,以豐富地想象,把玩石變為奇石,把奇石變為藝術品,石我交融,通過欣賞奇石的藝術美,從中得到一種慰藉、一種享受,這就是奇石的藝術美。
(9)意境美
意境美是奇石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石體或圖案誇張、諧趣、神似或概括寫意、融入感情、抒發藝術聯想,以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就奇石的美醜而言,奇石圖案美與造型美能達到完美的統一,當屬上乘精品。
若圖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傷跡,也仍不失其觀賞價值,因一美遮百醜,內在的美能涵蓋外形的醜。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塊再大,石質再細膩,也沒有觀賞價值,因為內容是起決定作用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美的奇石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奇石的審美標準在於其形和神的完美結合。總之,鑒賞奇石應從石形、石質、石色、石紋展開想象,由實到虛,由表到本,由繁至簡,由意至韻,由妙至玄逐步升華,可自我欣賞,全家欣賞,聚友欣賞,一塊奇石甚至需要多年的觀察,才能真正領略其意境。
奇石價值的鑒別
(1)奇石的天然性
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
(2)奇石的稀有性
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麵,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
(3)奇石的完整性
隻要是天然形成的,什麼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反的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
(4)奇石的賞玩性
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或呈正比例關係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也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
(5)奇石的體量和硬度
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於山峰,也不包括那些隻能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於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征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畫、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係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
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也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至於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6)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
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
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於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後鑒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曆史的幫助。
奇石的采集
采石、賞石是一種休閑活動方式,郊遊登山、順便采撿奇石,既可寬鬆心情,享受大自然景物之樂趣,又可鍛煉身體。
撿回的石頭經過清洗整理,色、形、意、趣會將你帶入一個新的天地。石尤通靈,石我相看兩不厭,物我交融情由景生,奇石自然也就成了你的愛侶和夥伴,采集奇石已逐漸成為現代人休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花大錢即可得到奇妙之樂趣。